文章解析

méi
huā
liù
shǒu
jiǔ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duàn
hún
zhǐ
yǒu
yuè
míng
zhī
xiàn
chūn
chóu
zài
zhī
gòng
rén
yán
wéi
xiào
jūn
dào
zhèng
xiāng
cán
bié
yuàn
shāo
dēng
zhuāng
shēn
gōng
lǎn
jìng
shí
jiù
mèng
suí
liú
shuǐ
yuǎn
shān
chuāng
liáo
bàn
shī

译文

梅花的孤独只有明月才知道,那无尽的春日愁思都凝聚在这一枝之上。它不与百花言语交流,只在枝头独自绽放欢笑,忽然疑心思念的人来到身边,此刻正深深牵挂着对方。就像那别院灯火阑珊、歌声渐歇的夜晚,又似深宫女子梳妆完毕、对镜自照的时刻。往昔的梦境已如流水般远去,如今只能在山间窗下,姑且让梅花伴着我写下这些诗句。

逐句剖析

"断魂只有月明知":梅花的孤独只有明月才知道,

"无限春愁在一枝":那无尽的春日愁思都凝聚在这一枝之上。

"不共人言唯独笑":它不与百花言语交流,只在枝头独自绽放欢笑,

"忽疑君到正相思":忽然疑心思念的人来到身边,此刻正深深牵挂着对方。

# 忽疑君到正相思:化用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诗句。

"歌残别院烧灯夜":就像那别院灯火阑珊、歌声渐歇的夜晚,

"妆罢深宫览镜时":又似深宫女子梳妆完毕、对镜自照的时刻。

"旧梦已随流水远":往昔的梦境已如流水般远去,

"山窗聊复伴题诗":如今只能在山间窗下,姑且让梅花伴着我写下这些诗句。

# 聊复:姑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梅花九首(其九)》是明代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以梅花为吟咏对象,借梅花抒发内心的孤寂愁绪与人生感慨。全诗将情感寄托于梅花意象,首联通过月光与梅枝的关联,营造出孤寂的氛围,暗含难以言说的愁绪。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刻画梅花独自绽放的情态与引发的思念之感,赋予梅花鲜活的情感特质。颈联借助往昔场景的联想,进一步烘托梅花所承载的孤寂与怅惘。尾联以旧梦逝去、梅花伴诗的场景收束,传递出时光流逝后的淡然与慰藉。全诗语言清丽自然,情景交融,将个人情思与梅花形象紧密结合,体现了咏物抒情诗借物咏怀的特点,情感细腻深沉,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高启奉诏进京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从这时起他的心中便始终萦绕着疑惧不安的情绪。他在《赴京道中逢还乡友》一诗中写道:“我去君却归,相逢立途次。欲寄故乡言,先询上京事。”到任没多久,他就察觉到京城的政治氛围敏感且紧张,文人处于朝不保夕的处境中,稍微出现疏漏就可能招致罪责。次年《元史》编纂完成,高启被授予翰林编修一职;同年七月,又被提拔为户部侍郎,他以“冒进用”为由恳请辞官,随后获赐内库白金,得到文书准许返回乡里,但回乡之后他并未过上安稳的隐逸生活。洪武七年(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改建张士诚旧宅而触怒统治者,高启为其撰写《上梁文》受到牵连被腰斩,年仅三十九岁。在此之前,他将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融入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梅花九首》这组诗歌,这首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借梅花孤独绽放、承载春愁的景象,以及诗人以梅自喻的抒情,写出了梅花的孤寂情态与诗人借梅寄托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新颖的咏梅视角与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烘托:“断魂只有明月知,无限春愁在一枝。”诗人用“断魂”“春愁”直接点出愁绪,又以“明月知”的孤寂场景烘托内心的忧愁不安。诗中频繁使用“惊、冷、空、残、孤、忽、断、愁”等字眼,如“断魂”显凄苦,“孤”字衬落寞,这些字眼相互呼应,层层渲染,营造出惊悸不安的气氛,间接烘托出诗人深藏心底的不安与疑惧。拟人:“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赋予梅花人的情感,以“断魂”“春愁”写其孤寂,“月明知”显无人理解的落寞;“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刻画梅花独自绽放、期盼知己的情态,从梅的视角诉思念,让形象更鲜活。化用:“忽疑君到正相思”化用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的诗句。卢仝原句写诗人因相思难眠,见梅花绽放时恍惚以为思念的人来到窗前,表达的是人的思念之情。此诗借鉴这一相思情境,却从梅花的角度落笔,写梅花仿佛疑心思念的人到来而心生牵挂,将原诗中“人对人的相思”转为“梅对人的相思”,既延续了相思的情意,又以梅花为情感主体,让这份牵挂更显细腻动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以月下梅花起笔,说那令人断魂的孤寂只有明月能够知晓,而无尽的春日愁绪都凝聚在这一枝梅花上。“月明知”将明月拟人化,赋予其理解孤寂的情感,“春愁在一枝”则把抽象的愁绪寄托于具体的梅花枝上,开篇便奠定了凄清的基调。颔联“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描绘梅花情态与诗人情思,梅花不与他人言语,只在风中独自绽放如笑;诗人凝视梅花时,忽然怀疑是思念的人到来,正道出了深切的相思之情。“独笑”写出梅花的孤高,“忽疑”则将思念的恍惚与急切刻画得细腻真切。颈联“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转用联想,由梅花联想到两处情境:就像别院灯火阑珊、歌声渐歇的夜晚,又似深宫女子梳妆完毕独自对镜的时刻,用不同场景的孤寂氛围映衬梅花的孤清,也暗合了诗人内心的落寞。尾联“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收束全诗,旧日的梦境已如流水般远去,如今只能在山间窗下,姑且让这梅花伴着自己题诗抒情。“旧梦流水”写出时光流逝与往事难寻的怅惘,“山窗伴题诗”则将梅花视为知己,在孤寂中寻得一丝慰藉,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白描生色,唤作古今梅花绝唱,亦无不可。高又有句云:“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亦第一等雅句。顾其颔联,则世所传“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十四字,恶诗也。……国初袁景文、高季迪集中,片羽略亦不乏,乃以白燕则汉水梁园,梅花则美人高士、月明雪满,参差共之,不过三家村塾师教村童对语长伎耳。

明末清初王夫之《明诗评选》

# 梅诗无过坡公“竹外一枝斜更好”七字,及“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半枝”。高季迪“雪满山中高土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亦是俗格。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居节《无题二首其一》

下一篇:明·蔡汝楠《将出峡立夏前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