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无所求":农家本没有过多奢求,
"所求在衣食":所追求的不过是穿衣吃饭;
"丈夫事耕稼":男子从事耕种庄稼,
"妇女攻纺绩":妇女致力于纺纱织布,
"侵晨荷锄出":清晨就扛着锄头出门,
# 侵晨:天蒙蒙亮。
"暮夜不遑息":到夜里也不得休息。
# 不遑息:无暇休息。不遑:无暇。遑:闲暇,空闲。
"饱暖匪天降":温饱不是上天降下赐予的,
# 匪:通“非”。
"赖尔筋与力":全靠自己的筋骨力气辛苦劳作。
# 筋与力:体力。此指体力劳动。
"租税所从来":租税的由来本是为保障民生,
"官府宜爱惜":官府应该珍惜民力、体谅百姓。
"如何恣刻剥":可为何肆意苛刻盘剥,
# 刻剥:苛刻的剥削。,恣:放纵,无拘束,无限制。
"渗漉尽涓滴":把百姓的财物像渗透过滤一样搜刮得点滴不剩。
# 渗漉尽涓滴:上二句说:怎么可以无限制地刻剥农民,就像水渗漏那样点滴不留呢?渗漉:水向下渗漏。
"怪当休明时":难怪在本应太平的时代,
# 休明时:美好清明的时代。(晋)潘岳《西征赋》:“当休明之盛世。”这里是不得不用的颂辞,即套语。
"狼藉多盗贼":盗贼却纷扰杂乱横行。
# 盗贼:古代封建地主阶级常把因饥饿而起来造成的农民称为“盗贼”。,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这里是到处都有的意思。
"岂无仁义矛":难道没有宣扬仁义的策略办法,
# 仁义矛:仁义的“武器”。即仁政。
"可以弭锋镝":可以消除盗贼的刀箭以平息祸乱。
# 锋镝:指战乱。,弭:消除,停止。
"安得廉循吏":怎样才能得到廉洁奉公、遵循法度的官吏,
# 廉循吏:廉洁奉公、守法爱民的官吏。
"与国共欣戚":和国家同喜同忧,
# 共欣戚:意即“休戚与共”。欣戚:欢乐与忧愁。欣:喜。戚:悲哀。
"清心罢苞苴":清心寡欲摒弃贿赂,
# 苞苴:指贿赂。《荀子·大路》“苞苴行与?谗夫兴与?”杨倞注:“货贿必以物苞裹,故总谓之苞苴。”
"养民瘳国脉":养护百姓、疗愈国家的命脉。
# 瘳国脉:使国家安定。瘳,病愈,这里借指排除国家的忧患。国脉:国家命脉。《书经·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社会民生的五言古诗。介绍了元末明初刘基以田家生活为切入,描绘农民“事耕稼”“攻纺绩”,侵晨出、暮夜息的辛劳,揭示“饱暖赖筋力”的生存实相,又痛斥官府“恣刻剥”榨取民脂民膏,致使“休明时”盗贼纷起,最后呼求“廉循吏”清心罢贿、养民救国,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对清明吏治、稳定家国的期盼。
2. 分段赏析
前八句聚焦农民日常,以“侵晨荷锄出,暮夜不遑息”为核心,串联“丈夫耕稼、妇女纺绩”的分工。“侵晨”点明天未破晓便启程,“暮夜”强调披星戴月方归,昼夜跨度里,体力劳作的艰辛被具象化—男子需对抗田亩间的风雨与重负,女子要在纺绩中耗尽眼力与精力。诗人以白描勾勒“劳作者群像”,让读者直观触摸到“衣食所求皆赖筋力”的生存实相,为后文批判官府剥削埋下沉重伏笔。“租税”四句笔锋一转指向统治阶层。“租税所从来,官府宜爱惜”本是朴素的民生逻辑,却反衬出“恣刻剥,渗漉尽涓滴”的残酷现实。“恣”字尽显官府横征暴敛的肆意,“渗漉尽涓滴”以液体渗漏的意象,喻指百姓财富被搜刮至极致,连细微余存都被榨干。此四句撕开“体恤民生”的遮羞布,揭露官府将农民血汗视作“取之不尽”资源的贪婪,凸显阶级矛盾的尖锐。“怪当”二句借“休明时”(理论上的太平盛世)与“狼藉多盗贼”的现实冲突,挖掘乱象根源。“怪”字并非真觉诧异,而是以反讽强调:正因官府无度剥削,让农民“饱暖难求”,生存底线被击穿,才不得不“铤而走险”。短短十字,道破“官逼民反”的铁律,将批判矛头直指腐败吏治,揭示社会失序的深层逻辑。最后六句抒发诗人救世思索。“岂无仁义矛,可以弭锋镝”以设问启思,呼吁以“仁义”为武器消弭战乱;“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则聚焦吏治,渴求清廉能吏与国家共命运。“清心罢苞苴”直指官场贪腐积弊,“养民瘳国脉”点明“民为邦本”的救国路径。不过,“任用循吏、施行仁政”的构想,未触及封建制度根本,确有时代局限性。结合刘基“被革职还乡,以廉直著称”的经历,“安得廉循吏”既暗含对朝廷用人失察的谴责,也流露出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怨愤,让个体遭遇与家国忧思深度交织。
3. 作品点评
《田家·田家无所求》的文字质朴无华,却有着严谨紧密的结构。作者直视劳动人民在苛政下的挣扎,将同情融入每一句对耕作艰辛的描述;又以诗为镜,映照出元末吏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局,在对“廉循吏”的呼唤与“养民瘳国脉”的呐喊里,尽显对国运民生的深切忧心。
上一篇:明·沈野《团扇郎》
下一篇:明·全室宗泐《陇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