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院留黄鹤":看门前的庭院里养着仙鹤,
"耕云种紫芝":悠然耕作云间、种植紫芝仙草。
"天下书读尽":天下的书籍都已读遍,
"人间事不知":人间的俗事全然不知。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宋濂(1310~1381),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朝廷礼乐典章多出其手。其文宗《六经》及《史》《汉》,雍容大度,辞采富赡。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著有《龙门子》《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周礼集说》等。
1. 分段赏析
首句:“看院留黄鹤”此句以“看院”开篇,勾勒出一个静谧的庭院场景,“留黄鹤”则引入仙鹤意象。黄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超凡脱俗,常与隐士、仙道联系在一起(如“黄鹤楼”典故)。诗人通过“留”字,既写出黄鹤盘桓不去的动态,又暗喻主人倪元镇(倪瓒)的高雅品格——他的庭院不是世俗居所,而是如仙境般的隐逸之地。以物喻人,通过黄鹤的“留”暗示主人的隐士身份与精神追求;“看院”的日常视角与“黄鹤”的仙逸意象形成反差,增强画面感染力。次句:“耕云种紫芝”此句进一步深化隐逸主题。“耕云”二字尤为精妙,将农事活动升华为与自然交融的诗意行为——“云”象征高远、纯净,暗含超脱尘世的意味;“种紫芝”则点明种植的并非普通作物,而是传说中的仙草“紫芝”(道教中象征长生与仙道)。两句合观,描绘出一幅“云端耕作、仙草为伴”的理想化隐居图景,将现实农事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超然追求。“耕云”以虚写实,打破常规的农事描写框架,赋予劳动以浪漫化的想象;“紫芝”强化了隐逸与仙道的关联,呼应倪瓒“逸笔草草”的文人风格。第三句:“天下书读尽”此句转向精神世界的刻画。“读尽天下书”既是对主人博学广识的直接赞美,亦暗含其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境界——读书不为科举仕途,而为求道解惑。结合前两句的隐逸场景,此句进一步塑造了倪瓒作为文人隐士的形象:他不仅远离尘世喧嚣,更以学问为舟楫,在精神世界中遨游。“尽”字强化了读书的彻底性与超越性,传递出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与从容;与后文“人间事不知”形成逻辑递进,从“求知”到“弃俗”,层层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末句:“人间事不知”结句以“不知”收束全篇,表面写主人对世俗事务的无知,实则是对尘世纷扰的主动疏离。“人间事”涵盖功名利禄、是非恩怨等一切世俗牵挂,“不知”二字并非愚钝,而是选择性的遗忘与拒绝——这是隐士精神的终极体现:在洞悉世事后,以“不知”为盾,守护内心的纯净与自由。“不知”以否定式表达肯定性精神追求,语言看似平淡,却蕴含深刻的哲学意味;与前文“耕云种紫芝”的超逸行为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出世而不避世、隐居而心怀天下”的文人理想形象。
下一篇:明·袁凯《淮安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