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朝代:明作者:何景明浏览量:3
wài
féng
yíng
shǎo
chái
mén
luò
chóu
rén
xián
sǎo
shì
dào
shǐ
shū
tóu
qiě
wèi
pēng
chá
zuò
hái
yīn
kàn
zhú
liú
dēng
lín
yǒu
xìng
gèng
shàng
shuǐ
biān
lóu

译文

在野外很少遇到迎来送往的客人,柴院门前飘落的树叶积得很厚。闲居无事也不打扫屋子,直到客人来访才匆忙整理头发。姑且先坐下为你煮茶,又因为想一起观赏翠竹而留客小坐。如果您有登山赏景的兴致,我们不妨就登上那水边的小楼。

逐句剖析

"野外逢迎少":在野外很少遇到迎来送往的客人,

"柴门落叶稠":柴院门前飘落的树叶积得很厚。

"人闲不扫室":闲居无事也不打扫屋子,

"客到始梳头":直到客人来访才匆忙整理头发。

"且为烹茶坐":姑且先坐下为你煮茶,

"还因看竹留":又因为想一起观赏翠竹而留客小坐。

"登临如有兴":如果您有登山赏景的兴致,

"更上水边楼":我们不妨就登上那水边的小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客至》是明代何景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开篇以野外少人往来、柴门堆积落叶的景象,勾勒出居所的僻静,暗示主人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日常闲居时随性不拘,连房间都懒得打扫,唯有客至才整理仪容,尽显慵懒自在。再写与客相处之乐:煮茶对坐,观竹留连,不疾不徐,尽显雅趣。末句以随性的邀约作结,兴致所至便登楼赏景,将闲适推向更远。全诗语言质朴平淡,无华丽词汇,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展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平淡生活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代表人物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受太监刘瑾排挤罢官,后由李东阳荐复官。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独上书救之。历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为人志操耿介,鄙视荣利,为明代文学流派“前七子”之一。他与李梦阳并称“何李”,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并称“四杰”。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野外逢迎少,柴门落叶稠”以“野外”“柴门”点明居所远离尘嚣的环境,“逢迎少”直接写出人际往来稀疏,凸显隐居的僻静;“落叶稠”则通过无人清扫的落叶堆积之景,侧面烘托出主人不事俗务、任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两句以简笔写出清幽孤寂的居住氛围。颔联:“人闲不扫室,客到始梳头”聚焦日常细节,尽显闲居随性。“不扫室”是因“人闲”,将慵懒散淡的状态直接描述;“客到始梳头”则对比鲜明,平日不拘小节,唯有客至才略整仪容,既见主人对客人的尊重,更藏着不迎合世俗的本真。寻常举动中,人物的闲适与率真跃然纸上。颈联:“且为烹茶坐,还因看竹留”转写与客相处的雅趣。“烹茶坐”是待客的常态,平淡中见温情;“看竹留”则将场景引向自然,竹的高洁象征主人的品格,而“留”字显露出因共赏雅物而生的不舍,人与客、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尽显隐逸生活的恬淡之乐。尾联:“登临如有兴,更上水边楼”以随性的邀约作结,打破静态的闲居场景。“如有兴”三字最妙,不刻意、不强求,兴致所至便登楼赏景,将闲适从室内延伸至户外,从当下推向更远。既见主人对生活的热爱,也让全诗的闲逸氛围多了一份灵动的舒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罗洪先《昭君词六首其一》

下一篇:明·丰坊《六月十五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