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shān

朝代:明作者:唐寅浏览量:3
kuāng
shān
gāo
gāo
chóng
shān
shān
yān
nóng
nóng
jiā
wǎng
píng
fēng
dié
lái
kàn
xiāng
fēng
jiāng
shān
mào
shuí
shuǐ
yán
bái
rén
cǎi
sōng
liú
suì
yuè
zhī
màn
miè
wèi
xiū
róng

译文

匡庐山峰高高耸立,也不知究竟有几重,山中的雨雾浓郁又浓厚。我本打算举家迁移到那风景秀丽如屏风般重叠的山峦处居住,却还没去成,如今骑着毛驴来观赏庐山的香炉峰。江面上那个戴着乌帽的人是谁,正独自渡水而行,山岩边有位身着白衣的人正在采摘着松树的枝叶。山崖石壁上刻着的古老诗句留存着岁月的痕迹,我阅读时发现字迹已模糊不清,真想为它们修复面容,让它们重焕光彩。

逐句剖析

"匡庐山高高几重":匡庐山峰高高耸立,也不知究竟有几重,

# 庐山:又名匡山,或匡庐。在江西九江市南。

"山雨山烟浓复浓":山中的雨雾浓郁又浓厚。

"移家欲往屏风叠":我本打算举家迁移到那风景秀丽如屏风般重叠的山峦处居住,却还没去成,

# 移家欲往屏风叠:一作“烧丹未住屏风迭”。屏风叠:指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

"骑驴来看香炉峰":如今骑着毛驴来观赏庐山的香炉峰。

# 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以瀑布闻名。

"江山乌帽谁渡水":江面上那个戴着乌帽的人是谁,正独自渡水而行,

# 渡水:一作“涉水”。,乌帽:即乌纱帽,代指有身份的人。

"岩际白衣人采松":山岩边有位身着白衣的人正在采摘着松树的枝叶。

"古句磨崖留岁月":山崖石壁上刻着的古老诗句留存着岁月的痕迹,

# 磨崖:山崖石壁上镌刻的字画。

"读之漫灭为修容":我阅读时发现字迹已模糊不清,真想为它们修复面容,让它们重焕光彩。

# 修容:修整自己的仪表。形容肃然起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庐山》是明代文人唐寅创作的诗作。题目一作“庐山”。此诗开篇描绘庐山高耸巍峨,山雨山烟浓郁,尽显庐山的雄伟与神秘。接着叙述自己本欲于屏风迭隐居烧丹,却骑驴前来观赏香炉峰。随后描写江上有人渡水、岩际有人采松,展现山中人物活动。最后写摩崖古句历经岁月,字迹模糊,诗人欲为之修整。全诗通过对庐山山水景色、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庐山的壮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流露出诗人在经历仕途波折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自然质朴的风格,情感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开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直写庐山之高峻与山间云雾之浓密。诗人连用两个“高”字,强调庐山高耸入云,不知其究竟有几重,引发读者对庐山巍峨雄伟的无尽遐想。而“山雨山烟浓复浓”,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庐山的烟雨朦胧之态。“浓复浓”三字,层层递进,将庐山雨雾的厚重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感,奠定了全诗描绘庐山奇景的基调。​“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此句叙述诗人自身经历。“烧丹未住屏风迭”,暗示诗人本有于屏风迭隐居炼丹的想法,“屏风迭”是庐山胜景之一,更添几分清幽神秘。然而最终“未住”,转而“骑驴来看香炉峰”。诗人骑着驴,悠然前往观赏香炉峰,“骑驴”这一行为,尽显诗人洒脱自在的心境,同时也将读者带入他悠然自得的游览情境之中,进一步丰富了诗歌中诗人的形象。​“江上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这两句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人物画卷。诗人将视角从自身转向远处,“江上乌帽谁渡水”,江上一位头戴乌帽之人正在渡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引发读者对这位渡水者身份和行踪的好奇。“岩际白衣人采松”,则描绘了山岩边一位身着白衣的人正在采摘松树,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氛围。白衣人采松的画面,充满了隐居山林的悠然气息,与前文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相呼应。​“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末两句聚焦于庐山摩崖石刻。“古句摩崖留岁月”,点明摩崖之上刻着历经岁月的古老诗句,这些诗句是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读之漫灭为修容”,诗人发现诗句字迹已模糊不清,故而想要为其修整面容,此举动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文化遗迹的珍视,更传达出诗人对岁月流逝、古迹斑驳的感慨,使诗歌的情感从对庐山景色的描写,延伸到对历史与时间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纪青《有醒》

下一篇:明·史鉴《临清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