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雨晴梅子肥":五月里雨过天晴,梅子长得饱满肥壮,
"杏花吹尽燕飞飞":杏花已被风吹落殆尽,燕子在空中翩翩飞翔。
"晴光已到青团扇":晴朗的夏日时光已至,到了该用青色团扇的时节,
# 晴:一作时。
"士女新裁白苎衣":年轻的男女们新裁剪了白色的苎麻衣服。
"黄鸟故能供寂寞":黄莺的啼叫正好能慰藉人的寂寞,
"绿阴何必减芳菲":浓密的绿荫下,又何必在意芳菲是否减少。
"子云自得幽居乐":我如同扬雄一样,自得于这幽居的乐趣,
"不恨门前辙迹稀":并不遗憾门前车辙痕迹稀少、人迹罕至。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1. 分段赏析
首联“五月雨晴梅子肥,杏花吹尽燕飞飞”: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五月的典型景象。雨后初晴,梅子在枝头汲取了雨水的滋养,变得饱满肥硕,这是夏日特有的生机与丰收的象征。而杏花已在春风中凋零殆尽,只余下燕子在空中轻盈地翻飞。杏花的离去和燕子的到来,鲜明地展现了季节的更迭,春去夏来的时光流转在这两句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奠定了夏日的基调。颔联“晴光已到青团扇,士女新裁白苎衣”:此联进一步渲染五月的风情。随着夏天的脚步临近,人们开始使用团扇来消暑,“青团扇”点明了季节的特点。同时,年轻的女子们也忙着裁剪白苎衣,准备迎接炎热的天气。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五月的日常生活场景,从团扇的使用到衣物的裁剪,细节之处尽显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展现出五月时节人们生活的闲适与美好。颈联“黄鸟故能供寂寞,绿阴何必减芳菲”:这是全诗的精妙之笔。黄鹂鸟的歌声清脆悦耳,在幽静的环境中,仿佛能慰藉人的寂寞心灵。而浓密的绿荫虽然遮住了阳光,却并未让花草的芬芳减少。诗人通过对比黄鸟的歌声与寂寞的心境、绿荫与芳菲的关系,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真正的美好与慰藉存在于内心,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即使外在的繁花不再,绿荫也能带来别样的美感和宁静,强调了内心感受对于体验美的重要性。尾联“子云自得幽居乐,不恨门前辙迹稀”:诗人借用扬雄(字子云)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扬雄甘愿过着幽静的隐居生活,享受着内心的快乐,并不在意门前车马稀少、无人问津。诗人以扬雄自比,表明自己也同样沉醉于这种宁静自在的隐居生活,不追求世俗的繁华与热闹。门前辙迹稀少,反而更显清幽,更能让人享受这份独处的自在,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境界。
上一篇:明·江西妇女《一叶芭蕉》
下一篇:明·唐寅《落花图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