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湖中山":因为喜爱湖中的山,
"遂寻山下路":于是寻找下山的路。
"跻攀转出邃":攀登辗转走出幽深之处,
"涧谷亦回互":山涧峡谷也曲折环绕。
"石磴足莓苔":石磴上长满了莓苔,
"青林杂烟雾":青林与烟雾交织在一起。
"前行如有穷":前行好像到了尽头,
"岚岭乍分布":山岚山岭突然展现开来。
"招提压重湖":寺院坐落在层层叠叠的湖水之上,
"千里周一顾":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孤峰四无根":孤峰四周没有根基,
"形气自依附":形态气势自然相互依附。
"山僧复导我":山僧又引导我,
"窈窕更徐步":沿着幽深曲折的路慢慢行走。
"疏篱野蔓悬":稀疏的篱笆上悬挂着野蔓,
"老圃寒泉注":古老园圃里有寒泉流淌。
"径转山房深":小路转折进入幽深的山房,
"重与绝境遇":再次遇到了绝美的境地。
"白云檐外生":白云在屋檐外升起,
"清风竹间度":清风在竹林间吹过。
"庭花杂无名":庭院里的花杂乱且没有名字,
"岁晏色犹故":岁末了颜色依然如旧。
"澄心得妙观":心境澄澈从而有美妙的感悟,
"忘言契良晤":不用言语就有了美好的交流。
"爱此林壑清":喜爱这山林沟壑的清幽,
"遂薄尘俗务":于是看轻尘俗事务。
"重来待何时":再次到来要等到什么时候,
"尚子毕嫁娶":就像尚子等待嫁娶之事完成。
明代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鼻祖
薛瑄(1389?~1464),明代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鼻祖。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人。永乐进士,曾任山东提学佥事、大理寺丞等职,官至礼部右侍郎。薛瑄学宗程朱,与其弟子形成的河东学派,为北方程朱理学大宗。其修己教人,以复性为旨,主张向外求知,笃实践履。薛瑄的诗风近乎唐人,五言古诗风格近似王维、韦应物;七言古诗雄奇,颇似李、杜。代表作品有《读书录》《读书续录》《敬轩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游记诗。此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君山、探访山寺途中所见的幽邃山景与寺中清寂之境,表达了沉浸林泉时澄澈心境、顿悟天理的哲思,以及对超脱尘俗、归隐自然的深切向往。
2. 分段赏析
“为爱湖中山,遂寻山下路。跻攀转出邃,涧谷亦回互”:“为爱湖中山,遂寻山下路”,诗人表明因喜爱湖中的山,所以去探寻山下的路,直接点明出游缘由,质朴自然。“跻攀转出邃,涧谷亦回互”,描写登山过程,沿着山路攀登,道路曲折深邃,山谷涧溪迂回交错,展现出山势的幽深与地形的复杂,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为后文描绘山中景色做铺垫。“石磴足莓苔,青林杂烟雾。前行如有穷,岚岭乍分布”:“石磴足莓苔,青林杂烟雾”,石阶上长满了莓苔,青葱的树林中烟雾缭绕,从视觉角度描绘出山中湿润、清幽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前行如有穷,岚岭乍分布”,继续前行仿佛到了尽头,却突然看到山峦云雾重新分布,峰回路转,增添了游览的惊喜与山景的变幻莫测,体现出诗人对山中景色的新奇之感。“招提压重湖,千里周一顾。孤峰四无根,形气自依附”:“招提压重湖,千里周一顾”,到达山寺,这座寺庙坐落在重湖之上,极目四望,千里湖光尽收眼底,描绘出寺庙位置的独特与视野的开阔,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景观。“孤峰四无根,形气自依附”,湖中的孤峰仿佛没有根基,却自有一股气势与周围环境相互依附,突出孤峰的独特姿态,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神奇。“山僧复导我,窈窕更徐步。疏篱野蔓悬,老圃寒泉注。径转山房深,重与绝境遇”:“山僧复导我,窈窕更徐步”,山僧引领诗人继续前行,沿着幽深的小径缓缓漫步。“疏篱野蔓悬,老圃寒泉注”,看到稀疏的篱笆上悬挂着野蔓,古老的园圃中有寒泉注入,描绘出一幅质朴、宁静的田园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径转山房深,重与绝境遇”,路径转弯,来到山房深处,再次与绝妙的景致相遇,表达出诗人在山僧引导下不断发现美景的喜悦。“白云檐外生,清风竹间度。庭花杂无名,岁晏色犹故”:“白云檐外生,清风竹间度”,白云在屋檐外悠悠升起,清风在竹林间轻轻吹过,从视觉和触觉角度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山中的宁静。“庭花杂无名,岁晏色犹故”,庭院中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花朵,虽已到年末,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颜色,展现出山中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为清幽的环境增添了一抹生机。“澄心得妙观,忘言契良晤。爱此林壑清,遂薄尘俗务”:“澄心得妙观,忘言契良晤”,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心境澄澈,获得了奇妙的观感,无需言语就能与这美景契合,仿佛与自然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表达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爱此林壑清,遂薄尘俗务”,诗人因喜爱这山林沟壑间的清幽,从而轻视尘世间的俗务,将对山林的喜爱与对尘世的厌倦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山林对诗人心灵的净化作用。“重来待何时,尚子毕嫁娶”:诗人发出感叹,不知何时能够再次重来,以“尚子毕嫁娶”表达自己像尚长一样,等完成子女嫁娶等人生大事后,或许才有机会故地重游,流露出对此次游览的不舍以及对未来重游的期待。
上一篇:明·汪广洋《写兴》
下一篇:明·张时彻《春日舟行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