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光积渐微":三月里春天的风光渐渐消逝,
"不须风雨也应归":即便没有风雨的催促,春天也该归去了。
"与人又作经年别":春天又要和人作一年的分别,
"回首空惊昨梦非":回首往事,徒然惊讶过去的时光如同梦一般不真实。
"江燕引雏芳草满":江面上燕子带着雏燕,芳草长满大地,
"林莺出谷杏花稀":树林里黄莺飞出山谷,杏花变得稀少。
"沈郎别有伤情地":我像沈约一样另有伤心的地方,
"不为题诗减带围":并非因为写诗而使得身体消瘦。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1. 分段赏析
首联“三月春光积渐微,不须风雨也应归”,点明时间为三月,春光已逐渐衰微,即便没有风雨的催促,春天也注定要归去。此联直白地写出春归的必然,“积渐微”生动地展现出春光是渐渐消逝的过程,为全诗奠定了伤春的基调,流露出对春光离去的无奈。颔联“与人又作经年别,回首空惊昨梦非”,将春归比作与人分别,且这一别便是一年。回首往事,惊觉昨日如梦,已然不同。诗人借春归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空惊”二字强化了这种惊讶与无奈,感叹时光匆匆,过往如梦般难以追寻,进一步深化了伤春情绪中对时光的喟叹。颈联“江燕引雏芳草满,林莺出谷杏花稀”,描绘出一幅暮春景象。江燕带着雏鸟飞翔,芳草长满大地,林莺从山谷飞出,而杏花却已稀少。此联通过对江燕、芳草、林莺、杏花等暮春典型景物的描写,以乐景衬哀情,江燕引雏、芳草满的生机与杏花稀所呈现的春之将逝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春归的伤感,强化了伤春主题。尾联“沈郎别有伤情地,不为题诗减带围”,诗人以“沈郎”自比,借沈约因忧愁而消瘦的典故,表明自己别有伤心之处,并非仅仅因为写诗而消瘦。这里将伤春之情与自身的忧愁相联系,暗示春归引发的不仅仅是对季节流逝的伤感,更有深层次的人生忧愁,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上一篇:明·柳应芳《送华将军归隐》
下一篇:明·赵瑗妾《斑竹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