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宰彭泽":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
"月请米五斗":每月俸禄只有五斗米。
"折腰乡里儿":为了那微薄的俸禄向乡里的小吏弯腰行礼,
"浮名真可丑":这种追逐浮名的行为实在是丑陋啊。
"凤凰不啄粟":凤凰不会去啄食谷粒,
"岂肯同鸡口":怎么肯与鸡争食呢。
"悠然见南山":悠然地望见南山,
"竟掷怀中绶":于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官印绶带。
"篱边几丛菊":在篱笆边有几丛菊花,
"门外五枝柳":门外有五棵柳树。
"不负头上巾":没有辜负头上的葛巾,
"且尽杯中酒":暂且尽情地饮尽杯中的美酒。
1. 分段赏析
“渊明宰彭泽,月请米五斗。”此句是交代陶渊明的经历。“渊明”明确主人公身份,“宰彭泽”指出他曾担任彭泽县令这一官职。“月请米五斗”具体说明其俸禄微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这两句以平实的语言勾勒出陶渊明所处的现实困境,为后文他因不愿折腰而辞官的行为做铺垫,让读者了解到他做出这一抉择的物质背景,展现出他生活的清苦与无奈。“折腰乡里儿,浮名真可丑。”“折腰”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形象地描绘出陶渊明为了微薄俸禄向乡里小吏卑躬屈膝的情景。“乡里儿”指代那些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的小吏,带有轻蔑的意味。“浮名”表示虚名,“真可丑”直接表达出诗人对这种为追求虚名而丧失尊严行为的批判。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和直白的表述,突出了陶渊明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强调了精神追求高于物质利益的思想。“凤凰不啄粟,岂肯同鸡口。”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陶渊明比作高贵、圣洁的“凤凰”,把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比作只知啄食粟米的凡俗之物。“不啄粟”体现凤凰的高洁品性,不屑于与世俗争抢微小利益。“岂肯同鸡口”进一步强调凤凰不会自甘堕落与凡俗为伍,如同陶渊明不愿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此句借凤凰的形象,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超凡脱俗和不与世俗妥协的精神。“悠然见南山,竟掷怀中绶。”“悠然见南山”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陶渊明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心境开阔的状态。“竟掷怀中绶”则具体刻画了他毅然决然辞官的举动,“绶”是官员身份的象征,“掷”字表现出他的果断和决绝。这两句通过引用诗句和生动的动作描写,展现出陶渊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彻底决裂,突出了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坚定信念。“篱边几丛菊,门外五枝柳。”描绘了陶渊明归隐后的田园生活环境。“篱边几丛菊”化用“采菊东篱下”的意境,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高洁、隐逸,几丛菊花点缀在篱笆边,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门外五枝柳”则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柳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离别、隐逸的寓意。这两句通过对田园景物的描写,展现出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他融入自然、享受宁静生活的状态。“不负头上巾,且尽杯中酒。”“头上巾”在古代是隐士的象征,陶渊明常以头戴葛巾的形象示人,“不负头上巾”表示他坚守隐士的身份和操守。“且尽杯中酒”则描绘出他在归隐生活中悠然自得、尽情享受的状态,一杯酒中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表现出他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超脱世俗的豁达情怀。
上一篇:明·吴鼎芳《三妇艳》
下一篇:明·黄氏《夏日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