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朝代:明作者:文徵明浏览量:3
yuè
jiāng
nán
yīng
sǔn
cán
shū
huā
chuī
jìn
绿
màn
màn
lái
qià
méi
huáng
hòu
chūn
yóu
mài
xiù
hán
bái
yōu
shēn
máo
jìng
qíng
xiāo
sàn
zhù
páo
kuān
měi
rén
chù
jīng
shí
bié
mǎn
ěr
xīn
chán
lán

译文

五月的江南,樱桃和春笋已残败,稀疏的花朵被吹落,满眼是绿色蔓延。雨下起来恰好赶上黄梅时节,春天离去后,麦子抽穗还带着寒意。白日里,幽深的茅屋安静,我怀着闲散的野趣,穿着宽松的苎麻袍。美人在哪里,已分别多时,满耳是新蝉叫声,我独自倚靠着栏杆。

逐句剖析

"五月江南樱笋残":五月的江南,樱桃和春笋已残败,

"疏花吹尽绿漫漫":稀疏的花朵被吹落,满眼是绿色蔓延。

"雨来恰及梅黄候":雨下起来恰好赶上黄梅时节,

"春去犹余麦秀寒":春天离去后,麦子抽穗还带着寒意。

"白日幽深茆屋静":白日里,幽深的茅屋安静,

# 茆:一作茅。

"野情萧散苎袍宽":我怀着闲散的野趣,穿着宽松的苎麻袍。

"美人何处经时别":美人在哪里,已分别多时,

"满耳新蝉独倚阑":满耳是新蝉叫声,我独自倚靠着栏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意》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江南五月初夏景色,前两联通过“樱笋残”“疏花吹尽”等景象,点明季节更替,又展现出梅雨将至、春去夏来的独特气候特征,运用对比,突出夏意清新。后两联转而抒情,既刻画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又借思念美人,抒发内心淡淡的惆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初夏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闲适生活中偶发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五月江南樱笋残,疏花吹尽绿漫漫”以“五月江南”锚定时间地点,首句“樱笋残”直写春末余韵,樱桃红褪、春笋抽老,次句“疏花吹尽”补写花事阑珊,唯余绿意漫卷。两句以“残”“疏”勾勒出夏初的代谢图景,春的繁华渐收,夏的热烈未盛,绿意如潮水般漫过枝头,在生机暗涌的葱茏里,已藏时光流转的轻叹。颔联:“雨来恰及梅黄候,春去犹余麦秀寒”写春节令气候:黄梅雨至,恰应“梅黄”之候,雨丝细密如织,与青梅的鹅黄相映成画;春日虽去,麦陇抽穗时仍裹着一缕束褪的清寒,似春的尾韵未消。“恰及”与“犹余”形成微妙呼应,雨是时令的信笺,寒是春去的余温,在夏日的潮湿里,藏着季节更迭的细语,既是自然的脚步,亦是时光的刻度,将“夏初”的模糊磨,感成清晰的岁月棱角。颈联:“白日幽深茆屋静,野情萧散苎袍宽”由景入人,聚焦日常,白日漫漫,幽寂的茅屋浸在暑气里,却因“静”字添了几分清逸;诗人身着宽松苎麻袍,于檐下竹边信步,野趣萧散如风。“幽深”写屋,是空间的静谧;“萧散”写人,是心境的自在。物我交融间,画出一幅“夏日闲居图”,没有刻意的闲适,只有与自然同频的呼吸,茅屋因静而活,诗义“萧散”而灵,闲趣从字缝里自然流淌。尾联:“美人何处经时别,满耳新蝉独倚阑”笔锋轻转,闲趣中漾开涟漪,“美人”何在?久别经年,连音信都如断弦;此刻满耳是新蝉的高吟,诗人独倚栏杆,看绿影摇晃,听蝉声绵长。“何处”是问,问的是旧人的踪迹;“独倚”是答,答的是当下的孤独。闲居的安适未减,对旧人的牵念却如新蝉般渐次清晰,前句的“静”是表象,此处的“思”才是底色,将诗境从“夏景”推向“深情”,余韵如蝉鸣般悠长,绕梁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以宁《丝瓜》

下一篇:明·邵宝《幽居四咏(其二·花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