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江南樱笋残":五月的江南,樱桃和春笋已残败,
"疏花吹尽绿漫漫":稀疏的花朵被吹落,满眼是绿色蔓延。
"雨来恰及梅黄候":雨下起来恰好赶上黄梅时节,
"春去犹余麦秀寒":春天离去后,麦子抽穗还带着寒意。
"白日幽深茆屋静":白日里,幽深的茅屋安静,
# 茆:一作茅。
"野情萧散苎袍宽":我怀着闲散的野趣,穿着宽松的苎麻袍。
"美人何处经时别":美人在哪里,已分别多时,
"满耳新蝉独倚阑":满耳是新蝉叫声,我独自倚靠着栏杆。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1. 分段赏析
首联:“五月江南樱笋残,疏花吹尽绿漫漫”以“五月江南”锚定时间地点,首句“樱笋残”直写春末余韵,樱桃红褪、春笋抽老,次句“疏花吹尽”补写花事阑珊,唯余绿意漫卷。两句以“残”“疏”勾勒出夏初的代谢图景,春的繁华渐收,夏的热烈未盛,绿意如潮水般漫过枝头,在生机暗涌的葱茏里,已藏时光流转的轻叹。颔联:“雨来恰及梅黄候,春去犹余麦秀寒”写春节令气候:黄梅雨至,恰应“梅黄”之候,雨丝细密如织,与青梅的鹅黄相映成画;春日虽去,麦陇抽穗时仍裹着一缕束褪的清寒,似春的尾韵未消。“恰及”与“犹余”形成微妙呼应,雨是时令的信笺,寒是春去的余温,在夏日的潮湿里,藏着季节更迭的细语,既是自然的脚步,亦是时光的刻度,将“夏初”的模糊磨,感成清晰的岁月棱角。颈联:“白日幽深茆屋静,野情萧散苎袍宽”由景入人,聚焦日常,白日漫漫,幽寂的茅屋浸在暑气里,却因“静”字添了几分清逸;诗人身着宽松苎麻袍,于檐下竹边信步,野趣萧散如风。“幽深”写屋,是空间的静谧;“萧散”写人,是心境的自在。物我交融间,画出一幅“夏日闲居图”,没有刻意的闲适,只有与自然同频的呼吸,茅屋因静而活,诗义“萧散”而灵,闲趣从字缝里自然流淌。尾联:“美人何处经时别,满耳新蝉独倚阑”笔锋轻转,闲趣中漾开涟漪,“美人”何在?久别经年,连音信都如断弦;此刻满耳是新蝉的高吟,诗人独倚栏杆,看绿影摇晃,听蝉声绵长。“何处”是问,问的是旧人的踪迹;“独倚”是答,答的是当下的孤独。闲居的安适未减,对旧人的牵念却如新蝉般渐次清晰,前句的“静”是表象,此处的“思”才是底色,将诗境从“夏景”推向“深情”,余韵如蝉鸣般悠长,绕梁不绝。
上一篇:明·张以宁《丝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