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路闲门两不过":不管显达通途还是冷落门庭,它都不去经过,
"生来唯恋旧枝柯":生来只贪恋旧有的枝柯。
"似嫌树底泥涂滑":好似嫌弃树底泥路湿滑难行,
"应爱梢头雨露多":大概是喜爱枝头雨露格外多。
"冉冉欲遮蝼蚁穴":慢慢生长,像要遮掩蝼蚁洞穴,
# 冉冉:一作“苒苒”。
"萋萋得近风凰窠":长得繁茂,得以靠近凤凰巢穴。
"教坊乐府多新制":教坊乐府里添了许多新曲调,
"传得佳名入艳歌":它因这佳名被写入艳丽的歌。
1. 分段赏析
首联中“要路闲门两不过”,开篇言草的生长选择——既不往“要路”(权贵通达之路),也不睬“闲门”(冷清失意之处),暗示其“守旧”特性,为下文“恋旧枝柯”铺垫,以草的生长偏好,隐喻一种避离世俗纷扰、安于本真的姿态。“生来唯恋旧枝柯”,直言草“恋旧”本性,“旧枝柯”是其依附与生长之所,看似写草对环境的依赖,实则可联想人对熟悉环境、固有生活的执着,以草之“恋”,启人对“坚守”与“局限”的思考。颔联“似嫌树底泥涂滑。应爱梢头雨露多”,从草的生长位置揣测心理:嫌树底泥泞,故攀附梢头求雨露。以拟人化的“嫌”“爱”,写草趋利避害的生存选择,也暗讽社会中攀附高位、追逐利益者的心态,借草的生长逻辑,映射世态人情。颈联“冉冉欲遮蝼蚁穴。萋萋得近风凰窠”,绘草的生长动态:“冉冉”写其慢慢遮蔽蝼蚁洞穴,“萋萋”状其靠近凤凰巢穴的繁茂。蝼蚁穴象征卑微,凤凰窠代表高贵,草的生长轨迹,暗含对社会阶层、身份差距的隐射,草可遮蔽卑微、趋近高贵,似隐喻小人物攀附权贵、试图改变处境的心态与行为。尾联“教坊乐府多新制。传得佳名入艳歌”,笔锋一转,写草因形态、寓意被教坊乐府采入新歌。草从自然生长,到成为文艺素材,完成价值转换,既体现草的“功用”,也暗示文艺创作对自然事物的提炼与升华,让草的形象在“入艳歌”中,增添文化内涵。
上一篇:明·张羽《金陵道中》
下一篇:明·吴孺子《醉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