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uāng
tīng

朝代:明作者:李东阳浏览量:3
xiāo
xiāo
cán
shēn
gēng
bàn
shū
chuāng
bàn
yíng
fāng
cǎo
chí
táng
yīng
yǒu
mèng
luò
huā
tíng
yuàn
shèng
qíng
tīng
hūn
zhōng
yuǎn
wàng
jiāng
chuán
huǒ
míng
míng
xiǎo
qíng
chū
guō
zhàng
shí
qīng

译文

潇潇的残雨飘洒进入深夜时分,一半洒落在稀疏的窗户上,一半轻拂着屋柱。长满芳草的池塘应该承载着幽梦,飘落花朵的庭院让人难胜愁情。静听仿佛野外寺庙传来黄昏的钟声悠远,远望回忆起江上船只夜晚灯火明亮。明天清晨天晴一定要出城,穿上葛布衣服拄着藜木手杖顿感一身轻松。

逐句剖析

"潇潇残雨入深更":潇潇的残雨飘洒进入深夜时分,

"半洒疏窗半拂楹":一半洒落在稀疏的窗户上,一半轻拂着屋柱。

"芳草池塘应有梦":长满芳草的池塘应该承载着幽梦,

"落花庭院不胜情":飘落花朵的庭院让人难胜愁情。

"听疑野寺昏钟远":静听仿佛野外寺庙传来黄昏的钟声悠远,

"望忆江船夜火明":远望回忆起江上船只夜晚灯火明亮。

"明日晓晴须出郭":明天清晨天晴一定要出城,

"葛衣藜杖一时轻":穿上葛布衣服拄着藜木手杖顿感一身轻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窗听雨》是明代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雨夜静听窗外雨声的情景。首联细致地描写了残雨飘洒在深夜的疏窗和屋柱上的景象。颔联通过“芳草池塘”“落花庭院”营造出一种幽梦与愁情交织的氛围。颈联由听觉和视觉展开联想,仿佛听到野外寺庙的钟声,回忆起江上船只的灯火。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明日雨过天晴出城游玩的期待,体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潇潇残雨入深更,半洒疏窗半拂楹。”上句“潇潇残雨入深更”中“潇潇”描绘出雨声的凄清,“残雨”点明雨的状态,“入深更”则强调了时间已至深夜,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下句“半洒疏窗半拂楹”中“半洒”“半拂”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动态,“疏窗”“楹”则点明了雨的作用对象,进一步烘托出雨夜的清幽。颔联:“芳草池塘应有梦,落花庭院不胜情。”上句“芳草池塘应有梦”中“芳草池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与幽梦、闲情相关联。“应有梦”则赋予了池塘一种诗意和神秘感,让人不禁遐想。下句“落花庭院不胜情”中“落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不胜情”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落花时的复杂情感,既有怜惜又有感慨。颈联:“听疑野寺昏钟远,望忆江船夜火明。”上句“听疑野寺昏钟远”中“听疑”表明是诗人的听觉联想,“野寺昏钟”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下句“望忆江船夜火明”中“望忆”体现了诗人的视觉联想和回忆,“江船夜火”则描绘出一幅江上夜景图,给人以温暖而又略带惆怅的感觉。尾联:“明日晓晴须出郭,葛衣藜杖一时轻。”上句“明日晓晴须出郭”中“明日”“晓晴”点明了时间和天气,“须出郭”则表达了诗人的期待和决心,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下句“葛衣藜杖一时轻”中“葛衣藜杖”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穿的服饰和手持的拐杖,象征着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一时轻”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梁辰鱼《屈原庙》

下一篇:明·刘昌《谒孝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