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水弯弯绕郡城":沙溪河水弯弯曲曲环绕这小小郡城,
# 郡城:指沙溪镇。郡:古代行政区划名。,涧:一作阔。
"老蝉嘶作车轮声":秋蝉的叫声伴随着车轮声。
# 嘶作:一作鸣入。嘶:嘶噪,指蝉鸣;亦作嘶噪。唐·元稹《哭子》:“独在中庭倚闲树,乱蝉嘶噪欲黄昏。”
"西风吹客上马去":西风吹刮着客人上马离去,
# 吹客:送客。
"夕阳满川红叶明":夕阳余晖照得满川的红叶十分明艳。
# 明:色泽鲜明。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题材的七言绝句。全诗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到的秋季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萧瑟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涧水弯弯绕郡城”为静,勾勒出沙溪驿宁静的地理风貌,奠定清幽基调;“老蝉嘶作车轮声”为动,以蝉鸣打破寂静,形成对比,增强画面层次感。“夕照满川红叶明”是静,描绘出绚烂秋景,营造宁静氛围;“西风吹客上马去”为动,展现诗人在西风催促下匆忙上路的情景。动静结合,营造出生动画面,烘托出诗人复杂情感,增强了诗歌节奏感与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诗中的意境与情感内涵。渲染:“老蝉嘶作车轮声”以独特的蝉鸣声音描绘,营造嘈杂、不安氛围,打破宁静,暗示旅途波折。
3. 分段赏析
“涧水弯弯绕郡城,老蝉嘶作车轮声”:此二句生动勾勒出沙溪江一带作为水路交通要冲的独特景致。首句尽显沙溪驿的自然地理风貌,一个“绕”字,将那如斗折蛇行般的沙溪之水,环绕郡城、潺潺流淌的画面鲜活呈现于眼前,尽显自然之美与灵动之态。次句抓取典型细节,巧妙渲染氛围。“老蝉”二字饶有趣味,初秋时节,历经炎夏整日鸣噪,此时蝉声已然喑哑。然而,老蝉依旧奋力嘶鸣,其声竟与车轮声如出一辙,相互应和,节奏分明。通常,这般蝉鸣极易引发伤感,如唐代骆宾王于《在狱咏蝉》中叹“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宋代柳永在《雨霖铃》里道“寒蝉凄切”,皆流露出哀怨之意。但此诗诗人却别出心裁,从中展现出乐观心境。“西风吹客上马去,夕照满川红叶明”:这两句巧妙点明时令,同时将诗人自身融入如画景致。前句描绘诗人在深秋夕阳余晖映照下,行色匆匆踏上旅途。“西风”一词,恰到好处地点染出秋意的苍凉,而“上马”二字,更是生动刻画出诗人无暇驻足赏景,一心趁着夕阳赶路的急切。此句所绘景物,并非如马致远《秋思》中那般沉郁衰飒,而是在轻快之中,自然流露出豪放洒脱的气质。后句则描绘出诗人眼中沙溪驿的秋山晚景:黄昏之际,夕阳倾洒,晚霞与松林相互辉映,沙溪与群山色彩交融,构成一幅绚烂夺目、别具一格的迷人画卷。可惜诗人无暇细细品味这般美景,即便夜幕将至,仍需赶忙前行。
4. 作品点评
此诗独具特色,“写秋景却无悲秋之叹,格调明快,情调高昂”。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动静结合浑然天成。前两句中,涧水绕郡为静景,老蝉鸣叫为动景;后两句里,夕阳满川是静景,征人远去成动景。于静处勾勒出驿站优美的周边环境,在动中赋予驿站蓬勃的生机活力,将沙头驿描绘得色彩斑斓、美妙动人。
# 刘基擅写古诗,此诗虽为七绝,但全诗不论平仄,当为拗体绝句。
《元明清诗鉴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