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朝代:明作者:沈天孙浏览量:3
qīng
ér
ài
luó
qún
kuāng
shàng
chūn
yún
cán
guī
gǎn
huí
tóu
kàn
shǐ
使
jūn

译文

青溪边的姑娘爱穿罗裙,提着竹筐走在田间小路上。蚕儿饥饿,天色渐晚,她思念着归家,不敢回头看向那位公子。

逐句剖析

"青溪女儿爱罗裙":青溪边的姑娘爱穿罗裙,

"提筐陌上踏春云":提着竹筐走在田间小路上。

"蚕饥日暮思归去":蚕儿饥饿,天色渐晚,她思念着归家,

"不敢回头看使君":不敢回头看向那位公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曲》是明代女诗人沈天孙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春日采桑为背景,前两句描绘青溪女子身着罗裙、提筐踏云的轻盈姿态,展现其劳作场景中的诗意美感;后两句通过“蚕饥日暮”的紧迫感和“不敢回头”的克制心理,刻画出女子在家庭责任与外界凝视间的矛盾心境。全诗语言简净,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明代女性在传统礼教约束下的生存状态,既体现其劳动生活的艰辛,又暗含对个体情感压抑的隐晦表达,具有社会写实性与时代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青溪女儿爱罗裙”:首句以“爱罗裙”点明采桑少女的鲜活形象,罗裙作为明代女性服饰符号,暗示其身份特征,通过服饰细节折射社会风貌,为全诗铺设明快基调。“提筐陌上踏春云”:次句以动态画面展现采桑场景,“提筐”与“踏春云”形成虚实对照。桑田与天际的云彩相应成趣,既写实劳动场景,又抒发了田园诗意的情趣。“蚕饥日暮思归去”:第三句转入心理描写,“蚕饥”采用拟人手法将自然时序转化为人物情感。日暮意象与“思归”形成因果关系,通过写蚕的“日暮思归”,为末句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线。“不敢回头看使君”:末句以动作细节收束全篇,“不敢”二字凝练展现采桑少女心理活动。采桑少女回头动作的克制与首句罗裙的华美形成对照,揭示封建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郭登《瓶笙》

下一篇:明·唵囕香公《夜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