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茫茫":野草茫茫,
"水汩汩":大水汪汪,
# 汩汩:水流动的样子。
"上田芜":上田荒芜,
"下田没":下田被水淹没。
# 没:被水淹没。
"中田有禾穗不长":田垄中央的稻穗枯萎不实,
# 穗:谷类植物聚生在一起的花或实。
"狼藉只供凫雁粮":散乱倒伏的稻秆仅能充当野鸭的食物,
# 凫:水鸟名,俗称野鸭。,狼藉:错乱不齐的样子。
"雨中摘归半生湿":雨中摘些生湿谷物带回家,
# 半生:一作“半身”。
"新妇舂炊儿夜泣":主妇舂米做饭时孩子哭喊饿得慌。
# 炊:烧饭。,舂:把谷类的壳捣掉。,新妇:泛指已婚的妇女,犹主妇。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现实主义题材的民生诗。诗歌以元代末期水灾为背景,通过白描手法展现农村灾后荒芜景象与农民生存困境,反映阶级剥削下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全诗摒弃直白控诉,通过“摘归生湿谷”的生存细节与“不叙逃荒卖儿”的留白艺术,实现“含泪的微笑”式批判,在平静叙述中迸发强烈控诉力量。
2. 分段赏析
“草茫茫,水汩汩”两句是描写水灾的总体景象。一个“茫茫”展现野草丛生的荒芜视野,“汩汩”拟声词强化水流肆虐的听觉冲击,共同勾勒出灾后农村的破败基调。这两句通过白描手法,为全诗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上田芜,下田没”两句采用空间分层手法。上田的荒芜与下田的淹没形成空间对照,“芜”字暗示植被彻底破坏,“没”字具象化水势之猛,通过农田不同区域的灾情差异,立体呈现灾害的全面性。“中田有禾穗不长,狼藉只供凫雁粮”两句聚焦中田细节。通过“穗不长”的植物生长异常与“狼藉”的现场状态,揭示灾害对农作物的毁灭性打击。末句“凫雁粮”的反讽笔法,暗示本应属于人类的收成只能供养水鸟,强化了民生凋敝的悲剧性。“雨中摘归半生湿”为全诗诗眼。一个“摘归”动作串联起灾情持续的时间维度,“半生湿”既写谷物被水浸泡的物理状态,更隐喻农民生存希望的半数破灭。此句将自然灾变与人类生存困境直接勾连,形成强烈戏剧张力。“新妇舂炊儿夜泣”以典型场景收束全篇。通过“新妇”与“儿夜泣”的人物群像刻画,展现灾荒对不同年龄层的摧残。舂炊动作与夜啼哭声形成视听通感,未言饥馑而饥馑自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3. 作品点评
《田家行》是高启创作的乐府诗。全诗自然流畅,寥寥数语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饱含浓烈的感情。阅读时,揪心之感油然而生,不禁为农民的命运深深忧虑,真切地感受到农民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的艰难处境。
# 用朴质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一幅广大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田家破产图,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现代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明诗三百首》
# 与作者另一诗《田舍夜舂》诗境有相似处。
现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金性尧《明诗三百首》
# 这首诗,写得浅显明白,颇有唐代新乐府诗的风格。诗人在诗中只作客观描述,未加任何评论,但从字里行间却让人领略到诗人对受灾农民的深切同情。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编审姜汉椿《元明清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