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宿
wén
yàn

朝代:唐作者:李益浏览量:3
zǎo
yàn
wéi
shuāng
jīng
qiū
fēng
shuǐ
chuāng
cháng
rén
xīng
yuè
mǎn
kōng
jiāng

译文

最早向南迁徙的大雁忽然成双飞过,秋风吹过临水窗户,惊异秋天就这样降临了。忽黑夜太漫长一个人在窗前张望,点点星光陪着月亮倒映在辽阔的江面上。

逐句剖析

"早雁忽为双":最早向南迁徙的大雁忽然成双飞过,

# 早雁:早早南飞的秋雁。

"惊秋风水窗":秋风吹过临水窗户,惊异秋天就这样降临了。

# 惊秋:惊叹秋天这么快。惊:惊异,诧异。

"夜长人自起":忽黑夜太漫长一个人在窗前张望,

# 夜长:黑夜太漫长。

"星月满空江":点点星光陪着月亮倒映在辽阔的江面上。

# 满空江:空中和江中星月闪烁,水天交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代诗人李益的五言绝句《水宿闻雁》,以朴实笔调勾勒出秋夜江宿的孤寂图景。诗的前两句写早雁成双掠过,惊动了秋日里临江而开的窗户,后两句则以“深夜独起”的动作描写,进一步渲染出长夜无眠的氛围——诗人凝视着满天星月映照下的空阔江面,宇宙的浩渺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微妙呼应。整首诗在静谧而凄清的秋夜景象中,既展现了自然的辽阔深远,又暗藏着游子远离故土、望月怀远的落寞心绪,于简素笔墨间传递出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情与人生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元十八年(802),李益自扬州启程,逆江而上,西行前往巴陵,《水宿闻雁》或作于这一时段。诗人宿于舟中,长夜难寐,忽闻雁鸣,遂披衣起身,但见秋风拂窗,星月辉映空江,一时感慨万千,乃将目见耳闻沉吟成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中以“早雁”“惊秋”“夜长”“星月”“空江”等意象,勾勒出秋夜江行的孤寂场景,含蓄传递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思与静夜中的怀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双关:“早雁忽为双”,“双”暗指“伴侣、成双”,反衬诗人独自“水宿”(宿于船上)的孤独。雁通常以群居或成对出现,“双雁”的意象与诗人形单影只的处境形成对比,借“双”的外在成双,突显内心的孤寂无伴。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从听觉视角观照,李益的构思颇为精巧:“早雁”既指清晨耳闻的雁声,亦暗合首批南飞的雁群,用语暗藏双关之妙。“忽”“惊”二字摹写闻雁时的心理触动,贴切传情。“双”字当是听雁鸣时的联想之景,饶有意趣——大雁结队飞行时,除头雁外多呈对称之态,两两成双,恰与后文“人自起”形成呼应。“风水窗”三字,因宿于舟中,秋风拂水,风声与水响交织,秋意随声响透窗而入,声声叩击心帘。后两句“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堪称全诗的精妙所在,以虚笔传示出鲜明境界,诗人孤寂、清寒的心境亦隐约可感。或许正是这两句的灵感闪现,催发了整首诗的诞生。

4. 作品点评

《水宿闻雁》全篇情与景浑然交融,意境含蓄而又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益诗“早雁忽为双……”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邪?

清马位《秋窗随笔》

# 将一瞬间耳闻目见者以二十字写出,光景犹新。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翁承赞《书斋谩兴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晓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