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荡野塞云开":军旗飘荡震天的杀声把塞云惊退,
"金鼓连天朔雁回":鼓繁连天回响山野使群雁惊回。
"落日半山追黠虏":日落燕然山腰时分敌军慌忙逃窄,
"弯弓直过李陵台":弯弓提刀的勇士直追过李陵台。
# 李陵台:李陵为西汉败降奴的将军,后人用李陵事或李陵台反衬忠贞不屈或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李陵台,在燕然山、《唐书・地理志》说:“云中都护燕然山有李陵台。”
明代文学家
谢榛(1495~1575),明代文学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早年苦学诗,西游彰德受到赵康王礼遇。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并称“后七子”。其倡导取法盛唐,为诗以律绝见长。后遭王攀龙排斥,客游于秦、晋藩王间,颇受尊崇。他一生未仕,力主诗摹盛唐,诗风婉然唐音。著有《四溟山人集》《四溟诗话》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善战、坚守不屈的将士们的敬仰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落日半山追黠虏,弯弓直过李陵台”“追黠虏”,进行着紧张激烈的追击行动。以落日半山营造出的相对静谧、迟缓的氛围,反衬出战士们追击敌人时的紧张、迅猛与决然,凸显出战士们不畏艰难、果敢坚毅的战斗精神,战士们“弯弓直过李陵台”,毫不畏惧地跨越这一承载着复杂历史情感的地方,去追击敌人。以李陵台所代表的历史的沉重、悲壮,反衬出此刻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与豪迈气概,表明他们不会被历史的阴霾所阻碍,而是勇往直前,在新的战斗中展现出坚定的决心与强大的斗志。烘托:“旌旗荡野塞云开”,描绘出漫山遍野旌旗飘扬,烈烈作响,仿佛将边塞厚重的云层都为之拨开的壮观场景。大面积舞动的旌旗,展现出军队规模的庞大与阵容的严整。如此宏大的场景布置,烘托出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的紧张感。“金鼓连天朔雁回”,金鼓的声音响彻天际,似乎与天空相连,如此强烈的声响,竟使得在北方天空正常飞行的大雁都受到惊吓而折返。金鼓之声本就是古代战争中用于指挥军队、鼓舞士气的信号,此处金鼓连天,烘托出战场上气氛的极度紧张,仿佛空气都因这激烈的声响而震颤。大雁的惊回则从侧面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紧张氛围,连天空中的飞鸟都被战争的喧嚣所影响,足见战斗氛围之浓烈。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二句着力烘托战场气氛,每句皆巧妙融合两种意象。“旌旗荡野”,此为视觉所及的战场景象,鲜明展现出战阵盛大拉开的恢宏场面;“金鼓连天”,偏向听觉,侧重于击鼓进军之声,虽未对两军厮杀场景作细致刻画,却于字里行间巧妙暗示出激烈战况。“塞云开”与“朔雁回”本属自然景象,云开预示日出,雁回象征春至,看似与战争并无关联。然而,诗人独具匠心,将它们与战场景象两两并置,便赋予了全新意味。仿佛战阵甫开,杀声震天动地,致使塞云惊退;鼓鼙雷鸣,响彻山林,令雁群惊惶回飞。如此写法,从侧面有力烘托出战斗的激烈氛围。绝句篇幅短小,相较于正面描写,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更能事半功倍,以有限文字营造出强烈的战争氛围。后二句描绘战斗结局。不知战斗持续时长,只见落日余晖洒在半山之时,敌军已然败北,大明官军则乘胜勇猛追击,一幅振奋人心的胜利画面跃然眼前。诗中巧用“李陵台”典故,李陵乃西汉兵败投降匈奴的将军,后人常以李陵之事或“李陵台”入诗,多为反衬忠贞不屈、忠勇无畏的民族气节,此诗亦不例外。“落日半山追黠虏,弯弓直过李陵台”,以李陵之败反衬我方之胜,以其怯懦反衬官军之勇,使诗中将军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英勇善战,且在任何情形下皆绝不降敌。“弯弓直过”的生动描述,尽显人物豪迈雄姿。“弯”与“直”二字无意成对,却于不经意间富有唱叹韵味。“黠虏”一词,突出敌人狡猾,却更衬托出将军料敌如神,恰似“狐狸再狡猾,也难敌猎手”,进一步彰显将军的智勇双全。
上一篇:明·唐寅《美人图》
下一篇:明·吴世忠《歌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