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指点南高胜":跟随游伴,他们指点着南高峰的美景,
"蹑屩攀萝兴不赊":脚穿草鞋,手攀藤萝,兴致勃勃地攀登,丝毫没有减退。
# 屩:一作郤。
"画里余杭人卖酒":在如画的余杭景色中,人们正在卖酒,
"镜中湖曲棹穿花":湖面如同镜子一般,小船在湖湾中划过,穿梭于花丛之间。
"千岩半出分秋雨":众多山岩在秋雨中若隐若现,仿佛被雨水分割开来,
"一径微明逗晚霞":一条小路在微弱的光线下若隐若现,仿佛被晚霞逗弄出一丝光明。
"最是夜归幽绝处":最令人陶醉的是夜晚归来时的幽静之处,
"疏林灯火傍渔家":稀疏的树林中透出渔家的灯火,显得格外幽静。
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等,祖籍太仓(今属江苏)。嘉靖进士,历官主事、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是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与李攀龙并称“王李”,独主文坛二十年,亦为藏书家。早期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晚年主张稍有改变,所作诗文渐趋平淡。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艺苑卮言》《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地是南高峰,并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诗人跟随游伴,兴致勃勃地前往南高峰,一路上“蹑郤攀萝”,即脚穿草鞋,手攀藤萝,努力攀登。一个“兴不赊”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此次游历的热切期待和浓厚兴趣,为全诗奠定了愉悦的基调,也引出了下文对南高峰美景的描绘。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余杭的景色比作画中景,湖面比作镜子,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图景。诗人仿佛置身于画中,看到余杭人卖酒的热闹场景,湖面上的船只在花丛间穿梭,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江南水乡的灵动之美。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南高峰周边的自然美景,还融入了人文元素,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南高峰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秋雨中,山岩若隐若现,仿佛被雨水切割开来,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而登山的小径在晚霞的映照下,微微发亮,仿佛与晚霞相互逗弄,充满了诗意。这两句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时间变化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壮美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尾联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的夜归图,为全诗作结。诗人描绘了夜晚归来时的情景:稀疏的树林中透出渔家的灯火,显得格外幽静。这里的“幽绝处”不仅指夜归时的环境幽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经过一天的游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结束行程,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同时也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了深远,给人以宁静致远的美感。
上一篇:明·唐寅《开门七件事》
下一篇:明·吴梦旸《晚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