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午放船湖上头":正午时分把船划到湖的上游,
"虞山随船走不休":虞山好像跟着船儿不停地走。
"高云仰见出翠壁":抬头看见高云从翠绿的山壁间露出,
"飞影下接沧波流":云影飞动,向下与青绿色的水波相接。
"青林人家隐山麓":青葱的树林中,人家隐藏在山麓,
"鸡鸣犬吠闻中洲":在水中间的陆地上,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
"鸬鹚群栖竹叶暗":鸬鹚成群栖息,使竹叶显得阴暗,
"蜻蜓特立荷花秋":蜻蜓独自挺立在秋日的荷花上。
"莲歌渔唱尚互答":采莲歌和渔歌声还在相互应答,
"落景在树犹堪游":夕阳余晖落在树上,还值得游玩。
"小舟争渡各先去":小船争相渡河,各自抢先离去,
"独逆风波浑不忧":我独自逆着风波而行,全然不担忧。
明代绘画大师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从学于陈孟贤,博览群书,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终身未仕。沈周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大家”。其绘画成就颇高,擅长画山水。四十岁前多画小幅,作细笔,谨密中具浑成之势,人称“细沈”;后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形成中锋为长、沉着浑厚风貌,人称“粗沈”。还兼工花卉、鸟兽、人物。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传世画作有《庐山高图》《仿董巨山水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杂记》《江南春词》等。
1. 分段赏析
“日午放船湖上头,虞山随船走不休”,此句点明时间为正午,描绘出在湖面放船而行的情景。“虞山随船走”以拟人手法赋予山动态感,仿佛山峦主动追随船行,既写出船移景动的视觉效果,又暗含人在舟中观景的悠然心境,寥寥数字将静态的山化为灵动的伴行者,开篇便勾勒出鲜活的湖上漫游图景。“高云仰见出翠壁,飞影下接沧波流”,前句写仰头望见高云从青翠山壁间穿出,后句写云影掠过水面与碧波相接。“出”字显云之灵动,“接”字连光影与水波,由仰观至俯视,空间层次分明,光影与山水交融,既见山之巍峨、云之缥缈,又现水之浩渺,画面开阔而富动感。“青林人家隐山麓,鸡鸣犬吠闻中洲”,“青林”“人家”“山麓”构成静谧的山村图景,隐字显幽居之趣;“鸡鸣犬吠”以听觉打破视觉的宁静,声传“中洲”更显空间辽远。视听结合间,既见自然之清幽,又闻人间之生气,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暗含对隐逸生活的欣羡。“鸬鹚群栖竹叶暗,蜻蜓特立荷花秋”,“鸬鹚群栖”显集群之静,“竹叶暗”衬色彩之浓;“蜻蜓特立”呈孤栖之动,“荷花秋”点时序之清。一动一静、一暗一清,细腻捕捉秋日荷塘的生物情态,于细微处见生机,画面兼具自然野趣与清幽之美。“莲歌渔唱尚互答,落景在树犹堪游”,“莲歌渔唱互答”以声写乐,见湖上劳作的欢愉;“落景在树”点夕阳斜照,“犹堪游”显游兴未阑。歌声与暮色相融,既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表诗人沉醉晚景的闲情,字间流露对湖上风光的流连。“小舟争渡各先去,独逆风波浑不忧”,“小舟争渡”描他人趋利避害之态,“独逆风波”显诗人逆势而行的从容。以众船的匆忙反衬独舟的镇定,“浑不忧”直抒胸臆,既见湖面风波之实景,更喻诗人不随流俗的品格,于对比中见风骨。
上一篇:明·石林瑛公《闻潮》
下一篇:明·蓝智《赠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