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朝代:明作者:徐渭浏览量:3
shān
dōng
pàn
gōng
shǐ
píng
duō
dìng
shí
tóng
cǎo
hòu
rén
què
lùn
biān
shī
tuì
退
gēng
shǐ
jué
tóu
zǎo
xuě
hèn
zhōng
xián
yǐng
chí
shì
dào
gōng
zhēn
xìng
zhuó
lòu
jiù
chāi

译文

在吴山的东面那一边,坐落着伍公祠,关于伍子胥的事迹,野史中的评价多种多样,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定论。伍子胥的整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呢,却像割草一样被无辜杀害,然而后人却费尽心思地去争论他鞭笞楚平王尸体。伍子胥如果能退隐归田后,才会察觉到当初投奔吴国实在是太早了,想要报仇雪恨,最终还是觉得攻入楚国郢都的时间太晚了。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对于伍子胥这位先生来说,实在是太不幸了,最终还是遇到了夫差赐下的镯镂剑被赐死。

逐句剖析

"吴山东畔伍公祠":在吴山的东面那一边,坐落着伍公祠,

"野史评多无定时":关于伍子胥的事迹,野史中的评价多种多样,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定论。

"举族何辜同刈草":伍子胥的整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呢,却像割草一样被无辜杀害,

"后人却苦论鞭尸":然而后人却费尽心思地去争论他鞭笞楚平王尸体。

"退耕始觉投吴早":伍子胥如果能退隐归田后,才会察觉到当初投奔吴国实在是太早了,

"雪恨终嫌入郢迟":想要报仇雪恨,最终还是觉得攻入楚国郢都的时间太晚了。

"事到此公真不幸":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对于伍子胥这位先生来说,实在是太不幸了,

"镯镂依旧遇夫差":最终还是遇到了夫差赐下的镯镂剑被赐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伍公祠》是明代徐渭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点明伍公祠的位置,引出对伍子胥事迹褒贬不一的野史评价;颔联指出伍子胥全族无辜遭难,而后人却纠结于他鞭尸楚平王的行为;颈联对伍子胥投奔吴国、雪耻复仇的时机进行反思;尾联感叹伍子胥虽有大才,却仍难逃夫差赐剑(镯镂剑)赐死的悲惨结局。全诗通过对伍子胥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评说,表达了对其不幸遭遇的悲愤与惋惜之情,以冷峻笔触展现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充满深沉的历史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字文长,一字文清,号天池山人,晚号青藤老人,别署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年间,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充当幕僚,代笔《进白鹿表》为胡宗宪赢得嘉靖皇帝赏识,又助其擒获海盗徐海。后曾一度发狂,因杀妻而下狱七年。徐渭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其诗文奇纵恣肆,强调独创,反对模拟,深受公安派推崇;又长于行草书法,擅画水墨花竹、山水、人物,淋漓恣肆,有所创造。他还对戏剧颇有研究,撰《南词叙录》,开南戏研究之先风。代表作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文集《徐文长集》《徐文长逸稿》,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吴山东畔伍公祠,野史评多无定时”:开篇点明伍公祠的位置在吴山东畔,接着指出野史对伍子胥的评价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基调。颔联“举族何辜同刈草,后人却苦论鞭尸”:此联先感叹伍子胥家族无辜被杀害,如同割草一般,揭露了其遭遇的悲惨。而后提到后人却纠结于他鞭尸楚平王这一行为,在对比中凸显出历史评价的矛盾与无奈。颈联“退耕始觉投吴早,雪恨终嫌入郢迟”:诗人从伍子胥个人经历角度进行反思,认为他或许在退隐时才觉得过早投奔吴国,而在报仇雪恨时又嫌进入郢都太迟,这两句从不同角度对伍子胥的人生选择进行了思考和评判。尾联“事到此公真不幸,镯镂依旧遇夫差”:最后感慨伍子胥一生坎坷,即便有诸多功绩,最终还是遭遇夫差赐下镯镂剑而死的不幸结局,直接表达出对伍子胥命运的同情与悲叹,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宗臣《郊行》

下一篇:明·张以宁《木槿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