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ě
huái
怀
sēng

朝代:明作者:沈周浏览量:3
shū
dēng
luàn
qióng
huái
怀
shuǐ
qiè
西
fēng
míng
yǒu
yǐng
wēi
yún
wài
qīng
shēng
wàn
zhōng
guó
cāng
máng
qiū
shuǐ
mǎn
mín
liú
luò
yān
kōng
zhī
shuí
jiě
pāo
yōu
huàn
duì
qīng
shān
zàn
gōng

译文

空荡荡的墙壁上,稀疏的灯光下传来杂乱蟋蟀的叫声,夜晚的情怀像流水一样,害怕西风。银河的影子出现在淡淡的云彩之外,清凉的露水无声地洒落在众多树木之中。水乡泽国一片苍茫,秋天的江水已涨满,居民们流离失所,旷野中只有空荡荡的烟雾。不知道谁能抛开忧愁和患难,独自面对着青山回忆起赞公和尚。

逐句剖析

"虚壁疏灯语乱蛩":空荡荡的墙壁上,稀疏的灯光下传来杂乱蟋蟀的叫声,

"夜怀如水怯西风":夜晚的情怀像流水一样,害怕西风。

"明河有影微云外":银河的影子出现在淡淡的云彩之外,

"清露无声万木中":清凉的露水无声地洒落在众多树木之中。

"泽国苍茫秋水满":水乡泽国一片苍茫,秋天的江水已涨满,

"居民流落野烟空":居民们流离失所,旷野中只有空荡荡的烟雾。

"不知谁解抛忧患":不知道谁能抛开忧愁和患难,

"独对青山忆赞公":独自面对着青山回忆起赞公和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写怀寄僧》是明代诗人沈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一说是屠滽写的。此诗描绘了秋夜之景,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感慨。首联通过“虚壁疏灯”“乱蛩”等意象营造出孤寂氛围,体现诗人内心的不安。颔联写银河、清露,画面清幽。颈联则展现泽国秋水满、居民流落的景象,暗示社会的动荡不安。尾联诗人以“不知谁解抛忧患”直抒胸臆,表达无人理解自己忧愁的孤独,“独对青山忆赞公”则借回忆赞公和尚寄托情感。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绘画大师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从学于陈孟贤,博览群书,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终身未仕。沈周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大家”。其绘画成就颇高,擅长画山水。四十岁前多画小幅,作细笔,谨密中具浑成之势,人称“细沈”;后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形成中锋为长、沉着浑厚风貌,人称“粗沈”。还兼工花卉、鸟兽、人物。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传世画作有《庐山高图》《仿董巨山水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杂记》《江南春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虚壁疏灯语乱蛩,夜怀如水怯西风。”描绘了一幅孤寂的秋夜图。“虚壁疏灯”营造出空荡、冷清的氛围,“语乱蛩”将蟋蟀的叫声拟人化,仿佛它们在诉说着什么,更增添了几分凄凉。“夜怀如水”将夜晚的情怀比作流水,形象地写出内心的惆怅,“怯西风”则赋予这种情感以动态感,表现出诗人对秋风的畏惧,实则是内心忧愁的外化。颔联:“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写景较为清幽。“明河有影微云外”,银河的影子在微云之外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悠远、神秘的感觉。“清露无声万木中”,清凉的露水悄然洒落在众多树木之中,“无声”二字更衬托出环境的静谧,展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之美,与诗人内心的忧愁形成对比。颈联:“泽国苍茫秋水满,居民流落野烟空。”描绘了社会景象。“泽国苍茫秋水满”描绘出水乡泽国一片苍茫,秋水已满的景象,暗示了环境的恶劣。“居民流落野烟空”则展现了居民们因战乱或其他原因流离失所,旷野中只有空荡荡的烟雾,表现出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尾联:“不知谁解抛忧患,独对青山忆赞公。”这两句诗中“不知谁解抛忧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忧愁和患难。“独对青山忆赞公”,诗人独自面对着青山,回忆起赞公和尚,赞公和尚或许代表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诗人借此来排解内心的忧愁,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俞安期《过洞庭湖》

下一篇:明·夏云英《秋夜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