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绝俗尚":我平生断绝世俗的爱好,
"幽期在一壑":幽居的心愿就在那一处山谷之中。
"衔卮周曲汜":手持酒杯环绕曲折的水边,
"班坐荫兰薄":依次而坐,身处在兰花丛的绿荫之下。
"日嫣花欲笑":阳光明媚,花朵好像在欢笑,
"风迅燕飞弱":风势迅疾,燕子飞行显得柔弱。
"疏峰挺飞茎":稀疏的山峰上挺立着高高的草木,
"平楚下饥鹤":从平旷的丛林之上,一只饥饿的鹤飞落下来。
# 鹤:一作鸑。
"厓倾石似行":山崖倾斜,石头好像在移动
"涧折泉如约":山涧曲折,泉水好像与人相约而来。
"何时脱尘鞅":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
# 脱:一作税。
"赋归蹑棕屩":回去踏上那棕色的土地。
# 屩:一作霡;一作霢。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宋濂(1310~1381),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朝廷礼乐典章多出其手。其文宗《六经》及《史》《汉》,雍容大度,辞采富赡。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著有《龙门子》《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周礼集说》等。
1. 分段赏析
“平生绝俗尚,幽期在一壑”首联开篇点明主旨,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平生就厌恶世俗的追求和风尚,内心深处向往着能在山中的一处山谷幽居。“绝俗尚”体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志向,“幽期”则强调了这种向往的坚定和执着,为全诗奠定了高洁、闲适的情感基调。“衔卮周曲汜,班坐荫兰薄”颔联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场景。“衔卮”即手持酒杯,“周曲汜”表示环绕曲折的水边游玩,“班坐”是依次而坐的意思,“荫兰薄”则是身处在兰花丛的绿荫之下。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山中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与世俗的忙碌和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宁静、惬意生活的喜爱。“日嫣花欲笑,风迅燕飞弱”颈联描写了山中的自然景色。“日嫣”描绘出阳光明媚的样子,“花欲笑”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朵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神态,仿佛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含笑绽放;“风迅”写出风势的迅疾,“燕飞弱”则表现出燕子在强风中飞行时的柔弱姿态。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山中景色的生机与灵动,给人以美的享受。“疏峰挺飞茎,平楚下饥鹤”此句继续描写山中的景象。“疏峰”指稀疏的山峰,“挺飞茎”描绘出山峰上草木高耸挺拔的样子;“平楚”指平坦的原野,“下饥鹤”则写有饥饿的鸟儿从空中飞下。这两句诗丰富了山中的画面感,既有静态的山峰草木,又有动态的飞鸟,使山中的景色更加生动、立体。“厓倾石似行,涧折泉如约”这两句诗细致地刻画了山中崖石和涧泉的动态。“厓倾”写出山崖倾斜的态势,“石似行”则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石头在倾斜山崖上的状态比作在行走,生动形象;“涧折”表示山涧曲折,“泉如约”则赋予泉水以人的情感,仿佛泉水与人相约而来。通过对崖石和涧泉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山中自然景色的奇妙和灵动,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何时脱尘鞅,赋归蹑棕屩”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脱尘鞅”即摆脱尘世的束缚,“赋归”表示回归,“蹑棕屩”则想象自己踏上山中的土地。这两句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希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羁绊,回归到宁静、美好的山中生活,深化了全诗的隐逸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