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dōng
gāo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xié
bàn
chuān
míng
yōu
rén
měi
xíng
chóu
huái
怀
féng
cǎn
shī
lín
qīng
niǎo
zhuó
yáng
suì
chóng
xuán
luò
qīng
guī
hòu
yóu
zhōng
qíng

译文

西斜的太阳照亮了半个平川,我这个幽居之人常常独自在这儿行走。满怀的愁绪在这暮色中显得更加凄惨,而那诗意却融入了清幽的树林之中。鸟儿啄着枯杨树,把树皮啄得破碎不堪,虫子悬挂在飘落的树叶上,显得那么轻盈。为什么我回到家之后,内心的感受还好像在异乡作客时那样呢。

逐句剖析

"斜日半川明":西斜的太阳照亮了半个平川,

"幽人每独行":我这个幽居之人常常独自在这儿行走。

"愁怀逢暮惨":满怀的愁绪在这暮色中显得更加凄惨,

"诗意入林清":而那诗意却融入了清幽的树林之中。

# 林:一作秋。

"鸟啄枯杨碎":鸟儿啄着枯杨树,把树皮啄得破碎不堪,

"虫悬落叶轻":虫子悬挂在飘落的树叶上,显得那么轻盈。

"如何得归后":为什么我回到家之后,

"犹似客中情":内心的感受还好像在异乡作客时那样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步至东皋》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黄昏独行东皋为背景,通过萧瑟的自然意象与深沉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身处元明易代之际的复杂心境。首联“斜日半川明,幽人每独行”以暮色笼罩的川原与独行身影,奠定了孤寂清冷的基调,暗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愁怀逢暮惨,诗意入林清”直抒愁绪,表面写秋意清冷中的创作灵感,实则隐含对时局动荡的隐忧,“入林清”暗指退避现实的无奈选择。颈联“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以枯杨、虫悬等意象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动荡,枯杨被啄碎暗喻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惶恐,落叶轻悬则折射出明初政治高压下文人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尾联“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以反问收束,揭示归乡后仍难消的漂泊感,形成时空与情感的双重张力,呼应了高启由元入明后“表面闲适而内心惶惑”的矛盾心态。全诗语言凝练含蓄,意象选择极具象征性,既流露出对隐逸的向往,又暗含对朱明政权杀戮文人的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斜日半川明,幽人每独行”​​以黄昏之景开篇,勾勒出萧瑟的归隐图景。“斜日半川明”通过“斜日”与“半川”的意象组合,既点明时间(暮色初临),又渲染出光线被分割的明暗对比,暗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孤寂。“幽人每独行”中,“幽人”自指隐士身份,“每独行”则强化了孤独感,呼应后文“愁怀”与“客中情”,为全诗奠定凄清基调。两句以简练笔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心境交融,暗含对仕途失意的隐喻。“愁怀逢暮惨,诗意入林清”​​直抒胸臆,情感递进鲜明。“愁怀逢暮惨”中,“逢暮”既指时间推移,亦隐喻人生迟暮,叠加“惨”字,将愁绪推向高潮;“诗意入林清”则笔锋一转,以“清”字调和前句的沉重,暗示诗人试图在自然中寻求超脱,却难掩内心的挣扎。​​“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以工笔细描的意象群,构建出衰败而灵动的秋景。“鸟啄枯杨碎”中,“啄”与“碎”赋予动态画面,暗喻生命脆弱与时间侵蚀;“虫悬落叶轻”则以“悬”字化静为动,以“轻”反衬落叶飘零的无常感。两句通过微观视角捕捉自然细节,既是对前文“秋清”的具象化,亦以虫鸟的渺小自喻,暗示诗人身处乱世中的惶恐与无力。“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以反问收束全诗,情感跌宕深沉。“如何”二字直击归隐后的心理落差:虽身离官场,心却难获安宁;“犹似客中情”更以“客”与“归”的矛盾,揭示诗人对身份认同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陈第《喜峰关》

下一篇:明·吴斌《醉歌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