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如水夏堂凉":绿树成荫的堂前凉风习习,
"翠簟含风午梦长":竹席沁着微风,午睡的梦境格外悠长。
"老去自于闲有得":年岁渐长,反而在闲适里品出滋味,
"困来每与客相忘":困倦时与友相伴,竟忘了时光流淌。
"松窗试笔端溪滑":倚着松窗试笔,端溪砚台滑润生凉,
"石鼎烹云顾渚香":石鼎煮水沏茶,顾渚紫笋香雾袅袅升扬。
"一鸟不鸣心境寂":四下寂静无声,连鸟雀也不曾惊扰,
"此身真不愧羲皇":这般闲逸心境,恍惚间竟与上古伏羲时代遥相守望。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1. 分段赏析
首联:“绿阴如水夏堂凉,翠簟含风午梦长。”以视觉与触觉结合勾勒夏日幽居图景。首句“绿阴如水”以水喻树荫,既写夏日草木繁茂之态,又暗含清凉之意;“夏堂凉”直述居所环境,强化静谧氛围。次句“翠簟”(竹席)与“含风”呼应,通过织物触感与微风流动的细节,将午睡的闲适具象化。两句共同营造出慵懒闲逸的意境,为全诗奠定超然基调。颔联:“老去自于闲有得,困来每与客相忘。”转向心境抒写,展现晚年生活哲学。“老去”与“困来”构成时间与状态的递进,前者点明对闲适生活的主动领悟,后者暗示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闲有得”与“客相忘”形成对照:前者强调精神收获,后者淡化人际应酬,共同塑造出淡泊自适的隐者形象,体现文徵明作为文人画家的精神追求。颈联:“松窗试笔端溪滑,石鼎烹云顾渚香。”以工笔细描展现文人雅趣。“松窗”点明环境清幽,“端溪滑”暗指端砚质地,暗示书法创作;“石鼎烹云”用夸张手法写煮茶升腾的水汽,“顾渚香”特指顾渚山紫笋茶,凸显茶事之精。两组动宾结构形成视听通感,既表现日常闲趣,又通过“端溪”“顾渚”等文化符号,暗示作者身份修养与生活品味。尾联:“一鸟不鸣心境寂,此身真不愧羲皇。”以禅意收束全篇。“一鸟不鸣”化用王籍“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手法,以绝对寂静凸显心境澄明。“羲皇”即伏羲,典出陶渊明“羲农去我久”,借指上古太平盛世或隐逸生活。诗人以“不愧”作结,将当下心境与理想人格相融,完成从现实场景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体现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全诗通过由景入情、由实转虚的章法结构,完成从环境描写到心境揭示的完整叙事,在28字间实现视觉、触觉、嗅觉的多维铺陈,最终指向传统文士“隐逸”主题的现代表达。
上一篇:明·徐祯卿《羽林少年行》
下一篇:明·王思任《仰天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