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xián
yáng

朝代:明作者:马中锡浏览量:3
cāng
máng
jiē
wèi
chuān
bái
ōu
fēi
jìn
shuǐ
lián
tiān
sēng
guī
hóng
lín
jiān
rén
huàn
xié
yáng
kǒu
chuán
biǎo
shān
yóu
wǎng
biàn
qiān
cháo
shì
duō
nián
wēng
kàn
xīng
wáng
shì
zuò
qiū
fēng
diào
shí
biān

译文

苍茫的原野景色,连接广阔的渭川,白鹭鸟远远地飞去了,剩下的只有水天相连。暮归的僧人,走向红叶林中的寺院,斜阳里的旅客,呼唤着渡口边的小船。山川河流,还是那往日的颜面,王朝世事,却已有了许多变迁。只有那渔翁,仿佛看破了兴亡变换,独自迎着秋风,默默地坐在钓石旁边。

逐句剖析

"野色苍茫接渭川":苍茫的原野景色,连接广阔的渭川,

# 渭川:地名,秦孝公建都于此。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东。

"白鸥飞尽水连天":白鹭鸟远远地飞去了,剩下的只有水天相连。

"僧归红叶林间寺":暮归的僧人,走向红叶林中的寺院,

"人唤斜阳渡口船":斜阳里的旅客,呼唤着渡口边的小船。

"表里山河犹往日":山川河流,还是那往日的颜面,

# 表里山河:言有山河作为屏障,形势非常险要。语出《左传》僖二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撼,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后来许多人说秦国有崤函之固,河渭之险,是“表里山河”。

"变迁朝市已多年":王朝世事,却已有了许多变迁。

# 变迁朝市:言秦、汉、北朝、隋、唐等各个朝代,都以此为京城,而今已成历史陈迹。

"渔翁看破兴亡事":只有那渔翁,仿佛看破了兴亡变换,

"独坐秋风钓石边":独自迎着秋风,默默地坐在钓石旁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渡咸阳》是明代马中锡创作的七言律诗,描写了晚渡咸阳时的景致与情思。诗中勾勒出野色苍茫的暮霭之景,白鸥飞尽、僧俗归返的画面,以简练笔触呈现傍晚渡口的宁静与空旷,借景抒情的手法让景与情自然融合。野色、白鸥、暮霭等意象,既展现晚渡的美丽,又为抒发感慨铺垫氛围。全诗在对眼前景的描绘中,融入对朝代兴亡的叹息与岁月流逝的怅惘,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余韵悠长,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历史感与时光易逝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诗人任陕西督学使时所作。晚渡咸阳所见之景,让他联想到山河依旧、世事变迁的过往历史,遂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此诗描绘了晚渡咸阳时野色苍茫、白鸥飞尽、僧俗都归的美丽暮景,表达了对朝代兴亡、岁月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气、余韵悠然的特点。

2. 分段赏析

“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首联紧扣诗题中“晚”字。首句以鸟瞰视角勾勒出苍茫野色与渭水相连的大全景,“接”字生动展现野色的弥漫无垠,将渭水包裹其中,让渭水似在野色中无始无终,境界开阔。第二句聚焦渭水,白鸥飞尽既点明傍晚时分,又凸显暮时的宁静,水天相接的景象更添悠远之感,两句共同营造出苍茫静谧的晚渡背景。“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颔联紧扣“渡”字展开。出句写僧人返回红叶掩映的林间寺院,以僧归的人事活动强化“晚”意,红叶与寺院相映,画面优美;对句转写自身晚渡情景,斜阳下有人呼唤渡口的船只,小舟静卧水面,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适意境,两句由景及人,细化了晚渡的具体场景。“表里山河犹往日,变迁朝市已多年”,颈联由眼前之景转入历史感慨。咸阳的山河依旧如往昔,可城市的兴衰变迁已历经多年,“犹往日”与“已多年”形成对比,在山河不变与朝市变迁的对照中,抒发对岁月流逝、朝代更迭的深沉叹惋,将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尾联以渔翁形象收束全诗。渔翁常被视为超然世外的隐者象征,此处渔翁独坐秋风中的钓石边,仿佛已看透世间兴亡更迭。结合诗人自身坎坷经历,这一形象寄寓着他对超然处世、摆脱尘世纷扰的向往,让对兴亡的感慨有了更深沉的寄托,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以极小的题材为载体,却蕴含着宏大而深刻的思想。其主题的呈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着“由此及彼”的路径逐步深化,最终触及对哲理层面的深邃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是即目写景,更是吊古伤情。朝市变迁的慨叹,得之于讽诵之外。

不详湘潭大学原中文系教授羊春秋《明诗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基《春蚕》

下一篇:明·蔡羽《晓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