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色苍茫接渭川":苍茫的原野景色,连接广阔的渭川,
# 渭川:地名,秦孝公建都于此。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东。
"白鸥飞尽水连天":白鹭鸟远远地飞去了,剩下的只有水天相连。
"僧归红叶林间寺":暮归的僧人,走向红叶林中的寺院,
"人唤斜阳渡口船":斜阳里的旅客,呼唤着渡口边的小船。
"表里山河犹往日":山川河流,还是那往日的颜面,
# 表里山河:言有山河作为屏障,形势非常险要。语出《左传》僖二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撼,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后来许多人说秦国有崤函之固,河渭之险,是“表里山河”。
"变迁朝市已多年":王朝世事,却已有了许多变迁。
# 变迁朝市:言秦、汉、北朝、隋、唐等各个朝代,都以此为京城,而今已成历史陈迹。
"渔翁看破兴亡事":只有那渔翁,仿佛看破了兴亡变换,
"独坐秋风钓石边":独自迎着秋风,默默地坐在钓石旁边。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此诗描绘了晚渡咸阳时野色苍茫、白鸥飞尽、僧俗都归的美丽暮景,表达了对朝代兴亡、岁月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气、余韵悠然的特点。
2. 分段赏析
“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首联紧扣诗题中“晚”字。首句以鸟瞰视角勾勒出苍茫野色与渭水相连的大全景,“接”字生动展现野色的弥漫无垠,将渭水包裹其中,让渭水似在野色中无始无终,境界开阔。第二句聚焦渭水,白鸥飞尽既点明傍晚时分,又凸显暮时的宁静,水天相接的景象更添悠远之感,两句共同营造出苍茫静谧的晚渡背景。“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颔联紧扣“渡”字展开。出句写僧人返回红叶掩映的林间寺院,以僧归的人事活动强化“晚”意,红叶与寺院相映,画面优美;对句转写自身晚渡情景,斜阳下有人呼唤渡口的船只,小舟静卧水面,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适意境,两句由景及人,细化了晚渡的具体场景。“表里山河犹往日,变迁朝市已多年”,颈联由眼前之景转入历史感慨。咸阳的山河依旧如往昔,可城市的兴衰变迁已历经多年,“犹往日”与“已多年”形成对比,在山河不变与朝市变迁的对照中,抒发对岁月流逝、朝代更迭的深沉叹惋,将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尾联以渔翁形象收束全诗。渔翁常被视为超然世外的隐者象征,此处渔翁独坐秋风中的钓石边,仿佛已看透世间兴亡更迭。结合诗人自身坎坷经历,这一形象寄寓着他对超然处世、摆脱尘世纷扰的向往,让对兴亡的感慨有了更深沉的寄托,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以极小的题材为载体,却蕴含着宏大而深刻的思想。其主题的呈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着“由此及彼”的路径逐步深化,最终触及对哲理层面的深邃思考。
# “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是即目写景,更是吊古伤情。朝市变迁的慨叹,得之于讽诵之外。
不详湘潭大学原中文系教授羊春秋《明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