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憔悴望江南":一次又一次带着憔悴的神色眺望江南,
"不记兰亭三月三":早已记不清兰亭雅集那样的三月初三。
"花自无言春自老":花儿默默无语,春光也在独自衰老,
"却教归燕与呢喃":却让归来的燕子呢喃不休,诉说着春天。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1. 分段赏析
“一回憔悴望江南”一句直抒胸臆。“憔悴”二字点明诗人漂泊困顿之态,“望江南”既是地理方位的眺望,亦暗含对故乡或往昔的思念,奠定全诗低沉愁绪的基调,简洁勾勒出诗人的形象与心境。“不记兰亭三月三”一句巧用典故。“兰亭三月三”化用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雅集典故,本是春日宴饮、曲水流觞的风雅场景,诗人却说“不记”,并非真的忘怀,而是以反语暗示往昔欢聚不再,今昔对比中见物是人非的怅惘,含蓄表达对旧时光的追忆与失落。“花自无言春自老”两句借景抒情。以“花自无言”写春花凋零,“春自老”写春光悄然流逝,两个“自”字强化自然更迭的无情,仿佛春之衰老、花之凋零皆在静默中独自完成,诗人将伤春之情融入景物,不着痕迹地传递出对年华易逝的慨叹,笔法细腻而蕴藉。“却教归燕与呢喃”一句以景衬情。归燕呢喃本是春日生机之景,诗人却着一“却”字转折,以燕语的热闹反衬自身的孤寂——燕可归巢,人却漂泊憔悴,不得归乡。动态的“呢喃”与静态的愁绪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孤独之深、愁闷之浓,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