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g

朝代:明作者:解缙浏览量:3
nián
liǎng
zhī
wàn
cóng
zhōng
zuì
duō
wèi
guó
wèi
mín
jiē
què
jiào
táo
tīng
shēng

译文

桑树在一年之中有两次被人们砍伐枝条,在万木丛中所受的苦难最多。为民造福的事都由它来做,桃李却逍遥自在地整日欣赏笙歌。

逐句剖析

"一年两度伐枝柯":桑树在一年之中有两次被人们砍伐枝条,

# 枝柯:枝条。比喻次要的事物。枝:树的枝茎。,伐:砍。

"万木丛中苦最多":在万木丛中所受的苦难最多。

# 万木:千万种树木。

"为国为民皆丝汝":为民造福的事都由它来做,

"却教桃李听笙歌":桃李却逍遥自在地整日欣赏笙歌。

# 笙:有簧的乐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桑》是明代诗人解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以白描手法展现桑树生长特性,因养蚕需频繁采叶而承受更多修剪之苦,暗喻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桑树作为经济作物承载国计民生,却未获应有尊重;而桃李却能安享笙歌宴乐,直指社会资源分配失衡的痼疾。全诗为桑树抒发不平之鸣的短诗,巧妙运用比喻之笔,深刻揭开了封建社会贤愚颠倒、真伪难辨的荒诞现实。字里行间,作者对这种黑白颠倒的世道倾泻出难以遏制的激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

解缙(1369~1415),明代书法家、文学家。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谥文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因议立太子事为汉王高煦所忌,永乐五年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又改贬交趾。解缙善书,师法危素、詹希元。其既精小楷,又擅行草,用笔迅疾精妙,放纵洒脱。其文雄劲高古,诗豪宕丰赡似李杜。解缙还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为明代文化巨擘。著有《解文毅公集》《春雨杂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替桑树抒发不平之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贤愚颠倒、是非不分的黑暗现实。

2. 写作手法

比喻:桑树“一年两度伐枝柯”的劳苦特质,暗喻底层劳动者被持续索取、过度剥削的社会现象。他们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不断付出辛勤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3. 分段赏析

开篇“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两句,诗人以深情笔触,将桑树“一年两度伐枝柯”的艰难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字字句句都饱含对桑树苦难的深切怜惜。“一年两度伐枝柯”从时间频次与农事活动入手,直指桑树的生存困境。因养蚕之需,桑树于春、秋两季皆要被采摘叶片,故而需频繁修剪枝条。“两度”一词,既如实描绘了桑树承受劳作的频次,又暗藏岁月流转间无尽的劳作之苦。解缙借“伐枝柯”这一具体动作,隐喻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持续压榨与索取。此手法与《诗经·豳风·七月》中“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对农耕时序的描写遥相呼应,但更着重凸显桑树“被伐”的被动无奈,赋予其人格化的苦难体验。“万木丛中苦最多”运用对比与夸张手法,将桑树的牺牲精神凸显无遗。在“万木”这一群体意象中,桑树因能养蚕缫丝这一特殊功用,沦为被剥削的典型代表。其“苦”既体现在枝叶被频繁修剪的生理损伤,也暗含其价值在精神层面遭受的贬低。王安石《咏梅》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姿态彰显梅花品格,而此句却以“万木”与桑树的数量对比,道尽命运的不公,与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对民生疾苦的描写,在情感与主题上跨越时空产生共鸣。诗至末尾“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笔锋急转。诗人看似在为桑树遭受的不公待遇大声疾呼,实则锋芒直指当时社会忠贤不遇、谄佞当道的不合理现象,予以激烈抨击。“为国为民皆是汝”一句,双关与递进的手法深化了诗歌主题。“丝汝”既指桑叶养蚕抽丝对国家经济的物质贡献,又以“丝”谐音“思”,巧妙表达对桑树无私奉献精神的深切感念。解缙将桑树置于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位置,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所展现的士大夫济世情怀相映照,但更聚焦于物质生产对民生的支撑作用,彰显明代实学思潮对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却教桃李听笙歌”以反讽之笔,完成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闭环。“桃李”既象征达官显贵,又暗指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笙歌”化用《史记·李斯列传》中描绘的宴乐场景,与桑树“伐枝柯”的艰辛形成视听上的强烈反差。此句继承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的批判传统,却通过植物意象的隐喻转换,让讽喻之意更具诗意张力与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解缙所作《桑》一诗,虽无华彩夺目之辞藻,却以犀利笔触直指社会痼疾,其字里行间透射出的现实批判力度与艺术感染力,恰是该诗超越时代的价值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会稽女郎《寄外》

下一篇:明·何景明《车遥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