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shān

朝代:明作者:边贡浏览量:3
chéng
xiàng
yīng
líng
yóu
wèi
xiāo
jiàng
wéi
dēng
huǒ
hán
biāo
qián
kūn
hào
dàng
shēn
nán
dào
jiān
guān
mèng
qiě
yáo
huā
wài
guī
yān
shì
yuè
shuǐ
biān
jīng
wèi
zhè
jiāng
cháo
táng
yǒu
西
shù
qiǎn
nán
zhī
xiàng
běi
cháo

译文

文丞相呵,您的英名永远流芳,深红色供帐里的灯火烛光,被寒风刮着,依旧灯火辉煌。天地虽然宽阔,却容不下您伟大的胸膛,人生道路崎岖曲折,比恶梦还要乱而且长。城外花丛,子规鸟永远悲啼心伤;燕京夜空,月儿总是暗淡无光,东海岸边,精卫鸟决心衔石要把海填满;钱塘江上,伍子胥英魂永远发怒而扬波作浪。祠堂边也长着如同西湖岳庙的树木,枝叶都向南伸展不肯北朝。

逐句剖析

"丞相英灵犹未消":文丞相呵,您的英名永远流芳,

# 犹:一作迥。

"绛帷灯火飒寒飙":深红色供帐里的灯火烛光,被寒风刮着,依旧灯火辉煌。

# 飙:狂风。,飒:风声。,绛帷灯火:神座前挂着绛红色的帐帷,油灯烛火辉煌。

"乾坤浩荡身难寄":天地虽然宽阔,却容不下您伟大的胸膛,

"道路间关梦且遥":人生道路崎岖曲折,比恶梦还要乱而且长。

# 间关:道路崎岖难行。

"花外子规燕市月":城外花丛,子规鸟永远悲啼心伤;燕京夜空,月儿总是暗淡无光,

# 花外子规燕市月:意为文天祥的魂魄化为子规鸟,在燕市月夜鸣叫。相传古蜀王望帝死后化为子规鸟,叫声凄厉,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燕市:北京柴市。在今北京宣武区菜市口,元明清三代均为刑场。

"水边精卫浙江潮":东海岸边,精卫鸟决心衔石要把海填满;钱塘江上,伍子胥英魂永远发怒而扬波作浪。

# 水边精卫浙江潮:文天祥的英灵像填海的精卫鸟,永不休止;像伍子胥魂怒激起的钱塘江潮,永不泯灭。精卫:神话中鸟名,相传为炎帝少女,名女娃,游东海而溺死,化为精卫鸟,经常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浙江潮:钱塘江潮。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与越国议和并停止伐齐,有人进谗,后被疏远。吴王赐剑命伍子胥自杀,并把他的尸体装入皮袋,投入江中。传说他化为潮神,随江潮激涛扬波。

"祠堂亦有西湖树":祠堂边也长着如同西湖岳庙的树木,

# 西湖树:岳飞坟在杭州西湖北岸栖霞岭下。《西湖志》载墓上木枝皆南向。

"不遣南枝向北朝":枝叶都向南伸展不肯北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文山祠》乃明代诗人边贡所作七言律诗,以深沉笔触勾勒出对文天祥的追思与敬仰。诗中首联铺陈文山祠的萧索之景,断壁残垣、荒草萋萋,于无声处渲染出苍凉氛围,为全篇奠定沉郁基调。颔联以凝练之笔,将文天祥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于山河破碎之际挺身而出,身陷囹圄仍坚守气节,尽显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颈联巧借子规啼血、燕月清冷、精卫衔石、浙江潮涌等传统意象,层层递进地抒发世人对文天祥遇害的深切悲悼。子规哀鸣似诉未竟壮志,燕月寒辉映照英雄末路,精卫填海喻其复国之志,怒潮翻涌寄寓浩然正气。尾联以岳飞作比,将两位忠烈之士相提并论,以“英雄遗恨”作结,余韵悠长。全诗用典贴切自然,词句精雕细琢,以沉郁格调凝聚对文天祥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于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真挚深沉的崇敬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边贡(1476~1532),明代文学家。字廷实,号华泉,济南府历城(今山东)人。弘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边贡与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等号称“十才子”,又为明代复古派“前七子”之一。其诗作多模拟盛唐、中唐,兴象飘逸,语尤清圆,少数作品能反映民生疾苦。五七言律绝较能表现其艺术风格,但取材狭窄,多应酬、抒怀之作。主要作品有《筑桥怨》《牵夫谣》《谒文山祠》等。著有《华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代诗人边贡在北京做官期间,专程前往南宋文天祥纪念祠瞻仰,追忆文天祥抗元事迹,想到这位民族英雄最终被害,心中满是痛惜。强烈的情绪久久难以平复,他怀着崇敬与悲叹之情,挥笔写下七言律诗《谒文山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文山祠内绛帷灯火在寒飙中飘摇的萧索之景,勾勒出文天祥从山河破碎时挺身而出、辗转江湖抗争,到兵败被俘仍坚守气节的跌宕人生,表达了对两位忠烈之士忠心不二、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同时以“英雄遗恨”道出壮志未酬的千古遗憾。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眼前是文山祠内“绛帷灯火”在寒风中摇曳的肃穆场景,心中浮现的是文天祥在南宋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历史画面。红色帷帐的“静”与寒风“动”的对比:以静态的绛帷、灯火,反衬动态的“飒寒飙”,暗示文天祥英灵如寒风般激荡不息,虚实对比中凸显其精神跨越时空的感染力。用典:诗人在燕京凭吊时,以“子规啼月”的意象,既点明时间与地点,又借子规的悲鸣,暗喻文天祥对南宋的至死不渝,强化“英灵未消”的哀伤与崇敬;以“精卫填海”比喻文天祥抗元的“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南宋覆灭不可逆转,仍以精卫之执着践行忠义。后句“浙江潮”(钱塘江潮)则用潮水的汹涌,暗喻其精神如潮水般澎湃不息,刚健不屈。虚实相生,将文天祥的“忠”与“勇”具象化为自然意象,悲壮中见崇高。虚实结合:“绛帷灯火飒寒飙”是祠内真实场景红色帷帐、灯火、寒风。由“飒寒飙”联想到文天祥当年在“风雨飘摇”中的奋战,实景触发历史想象,使“英灵”有了具体的历史依托。以实写虚,虚实相衬;实写祠堂树木的自然形态。赋予树木以“不遣北朝”的主观意志,通过拟人化想象,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精神象征,虚实结合中完成对爱国精神的赞扬。夸张:树木“南枝不向北”本是因光照导致的自然生长规律,诗人却将其夸大为因文天祥精神感召而“不肯屈服于北方政权”的意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主观改造,以夸张的浪漫主义笔法,将文天祥的精神力量延伸至自然万物,凸显其“英灵”对天地万物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人以“丞相英灵迥未消”破空而起,直揭主题,断言文天祥的精神永驻人间。继而以“绛帷灯火飒寒飙”的切入。赤色帷帐笼罩的烛火在凛冽秋风中摇曳明灭,暖红的色调与冷冽的“寒飙”形成剧烈的感官对冲。这一画面既实写勾勒出文山祠内萧瑟冷清的陈设与氛围,又写意强调“灯火”象征英灵的永恒存续,“寒飙”暗指宋元时代的残酷现实,虚实相生中,将文天祥的忠魂定格为穿透历史阴霾的不灭之光,为全诗奠定了沉郁而悲壮的基调。“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浓缩文天祥的人生轨迹。“乾坤浩荡”极言天地之辽阔,却反衬出抗元志士“身难寄”的孤绝。南宋覆亡后,山河虽在,却无忠烈容身之所,此句道尽亡国遗民的漂泊之痛。“道路间关”状写押解途中的艰险,“梦且遥”则将复国理想推向缥缈远方,既指归乡之梦的遥不可及,亦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超越时空。空间的“大”与个体的“小”、现实的“近”与理想的“远”形成强烈对比,十四字如刀刻斧凿,将文天祥“以微躯抗天命”的悲壮,铸成对家国忠义的宣言。“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以双典叠用。“子规啼血”化用蜀帝杜宇典故,燕市即元都月下的哀鸣,既是诗人凭吊时的情感投射,亦暗指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归乡执念,凄美的“花外”之景与凄厉的“啼血”之声交织,更显英雄末路之悲。“精卫填海”与“浙江怒潮”则以神话与自然意象升华忠义:精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恰似文天祥抗元的执着;钱塘江潮的汹涌澎湃,喻其气节如潮水般不可阻挡。南北空间从燕市到浙江、昼夜意象从月到潮的叠加,使文天祥的精神成为天地间的浩然正气。“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以浪漫想象收束全篇。诗人将西湖岳王祠“南枝不北”的传说移至文山祠,树木以“不遣”的主观意志,本为自然向阳性的“南枝”,在此成为拒绝屈服于北方政权的精神象征。“亦有”二字巧妙勾连岳飞与文天祥,两位忠烈虽时代不同,却同为“精忠报国”的符号,形成“北祠南坟”的精神呼应。以草木的“倔强”收束,既突破现实,又深化主题。以景语作情语,余韵悠长,令读者于草木姿态中,想见英雄精神的永恒。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特色在于巧妙引用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借助丰富瑰丽的想象,以浪漫笔法行文。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赞颂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生动展现其精神传承的深远意义。全诗用典自然贴切,对仗工整精妙,用词严谨而雅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后半神到,吊信国诗此为第一。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黄佐《咏志六首其一》

下一篇:明·程嘉燧《朝云诗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