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英灵犹未消":文丞相呵,您的英名永远流芳,
# 犹:一作迥。
"绛帷灯火飒寒飙":深红色供帐里的灯火烛光,被寒风刮着,依旧灯火辉煌。
# 飙:狂风。,飒:风声。,绛帷灯火:神座前挂着绛红色的帐帷,油灯烛火辉煌。
"乾坤浩荡身难寄":天地虽然宽阔,却容不下您伟大的胸膛,
"道路间关梦且遥":人生道路崎岖曲折,比恶梦还要乱而且长。
# 间关:道路崎岖难行。
"花外子规燕市月":城外花丛,子规鸟永远悲啼心伤;燕京夜空,月儿总是暗淡无光,
# 花外子规燕市月:意为文天祥的魂魄化为子规鸟,在燕市月夜鸣叫。相传古蜀王望帝死后化为子规鸟,叫声凄厉,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燕市:北京柴市。在今北京宣武区菜市口,元明清三代均为刑场。
"水边精卫浙江潮":东海岸边,精卫鸟决心衔石要把海填满;钱塘江上,伍子胥英魂永远发怒而扬波作浪。
# 水边精卫浙江潮:文天祥的英灵像填海的精卫鸟,永不休止;像伍子胥魂怒激起的钱塘江潮,永不泯灭。精卫:神话中鸟名,相传为炎帝少女,名女娃,游东海而溺死,化为精卫鸟,经常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浙江潮:钱塘江潮。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与越国议和并停止伐齐,有人进谗,后被疏远。吴王赐剑命伍子胥自杀,并把他的尸体装入皮袋,投入江中。传说他化为潮神,随江潮激涛扬波。
"祠堂亦有西湖树":祠堂边也长着如同西湖岳庙的树木,
# 西湖树:岳飞坟在杭州西湖北岸栖霞岭下。《西湖志》载墓上木枝皆南向。
"不遣南枝向北朝":枝叶都向南伸展不肯北朝。
明代文学家
边贡(1476~1532),明代文学家。字廷实,号华泉,济南府历城(今山东)人。弘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边贡与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等号称“十才子”,又为明代复古派“前七子”之一。其诗作多模拟盛唐、中唐,兴象飘逸,语尤清圆,少数作品能反映民生疾苦。五七言律绝较能表现其艺术风格,但取材狭窄,多应酬、抒怀之作。主要作品有《筑桥怨》《牵夫谣》《谒文山祠》等。著有《华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文山祠内绛帷灯火在寒飙中飘摇的萧索之景,勾勒出文天祥从山河破碎时挺身而出、辗转江湖抗争,到兵败被俘仍坚守气节的跌宕人生,表达了对两位忠烈之士忠心不二、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同时以“英雄遗恨”道出壮志未酬的千古遗憾。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眼前是文山祠内“绛帷灯火”在寒风中摇曳的肃穆场景,心中浮现的是文天祥在南宋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历史画面。红色帷帐的“静”与寒风“动”的对比:以静态的绛帷、灯火,反衬动态的“飒寒飙”,暗示文天祥英灵如寒风般激荡不息,虚实对比中凸显其精神跨越时空的感染力。用典:诗人在燕京凭吊时,以“子规啼月”的意象,既点明时间与地点,又借子规的悲鸣,暗喻文天祥对南宋的至死不渝,强化“英灵未消”的哀伤与崇敬;以“精卫填海”比喻文天祥抗元的“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南宋覆灭不可逆转,仍以精卫之执着践行忠义。后句“浙江潮”(钱塘江潮)则用潮水的汹涌,暗喻其精神如潮水般澎湃不息,刚健不屈。虚实相生,将文天祥的“忠”与“勇”具象化为自然意象,悲壮中见崇高。虚实结合:“绛帷灯火飒寒飙”是祠内真实场景红色帷帐、灯火、寒风。由“飒寒飙”联想到文天祥当年在“风雨飘摇”中的奋战,实景触发历史想象,使“英灵”有了具体的历史依托。以实写虚,虚实相衬;实写祠堂树木的自然形态。赋予树木以“不遣北朝”的主观意志,通过拟人化想象,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精神象征,虚实结合中完成对爱国精神的赞扬。夸张:树木“南枝不向北”本是因光照导致的自然生长规律,诗人却将其夸大为因文天祥精神感召而“不肯屈服于北方政权”的意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主观改造,以夸张的浪漫主义笔法,将文天祥的精神力量延伸至自然万物,凸显其“英灵”对天地万物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人以“丞相英灵迥未消”破空而起,直揭主题,断言文天祥的精神永驻人间。继而以“绛帷灯火飒寒飙”的切入。赤色帷帐笼罩的烛火在凛冽秋风中摇曳明灭,暖红的色调与冷冽的“寒飙”形成剧烈的感官对冲。这一画面既实写勾勒出文山祠内萧瑟冷清的陈设与氛围,又写意强调“灯火”象征英灵的永恒存续,“寒飙”暗指宋元时代的残酷现实,虚实相生中,将文天祥的忠魂定格为穿透历史阴霾的不灭之光,为全诗奠定了沉郁而悲壮的基调。“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浓缩文天祥的人生轨迹。“乾坤浩荡”极言天地之辽阔,却反衬出抗元志士“身难寄”的孤绝。南宋覆亡后,山河虽在,却无忠烈容身之所,此句道尽亡国遗民的漂泊之痛。“道路间关”状写押解途中的艰险,“梦且遥”则将复国理想推向缥缈远方,既指归乡之梦的遥不可及,亦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超越时空。空间的“大”与个体的“小”、现实的“近”与理想的“远”形成强烈对比,十四字如刀刻斧凿,将文天祥“以微躯抗天命”的悲壮,铸成对家国忠义的宣言。“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以双典叠用。“子规啼血”化用蜀帝杜宇典故,燕市即元都月下的哀鸣,既是诗人凭吊时的情感投射,亦暗指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归乡执念,凄美的“花外”之景与凄厉的“啼血”之声交织,更显英雄末路之悲。“精卫填海”与“浙江怒潮”则以神话与自然意象升华忠义:精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恰似文天祥抗元的执着;钱塘江潮的汹涌澎湃,喻其气节如潮水般不可阻挡。南北空间从燕市到浙江、昼夜意象从月到潮的叠加,使文天祥的精神成为天地间的浩然正气。“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以浪漫想象收束全篇。诗人将西湖岳王祠“南枝不北”的传说移至文山祠,树木以“不遣”的主观意志,本为自然向阳性的“南枝”,在此成为拒绝屈服于北方政权的精神象征。“亦有”二字巧妙勾连岳飞与文天祥,两位忠烈虽时代不同,却同为“精忠报国”的符号,形成“北祠南坟”的精神呼应。以草木的“倔强”收束,既突破现实,又深化主题。以景语作情语,余韵悠长,令读者于草木姿态中,想见英雄精神的永恒。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特色在于巧妙引用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借助丰富瑰丽的想象,以浪漫笔法行文。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赞颂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生动展现其精神传承的深远意义。全诗用典自然贴切,对仗工整精妙,用词严谨而雅致。
# 后半神到,吊信国诗此为第一。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
上一篇:明·黄佐《咏志六首其一》
下一篇:明·程嘉燧《朝云诗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