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西家罢来往":东家西邻忙得顾不上串门来往,
# 东家西家罢来往:旧俗养蚕的月份有种种禁忌,其中之一是停止互相来往。明谢肇淛《西吴枝乘》:“吴兴以四月为蚕月,家家闭户,官府勾摄征收及里闬往来庆吊,皆罢不行,谓之蚕禁。”
"晴日深窗风雨响":晴天里蚕室内一片食叶声,好像下雨的声音。
# 风雨响:形容蚕吃桑叶的声音。宋陆游《四月一日诗》有“食叶蚕声白雨来”句。
"三眠蚕起食叶多":春蚕进入第三次蜕皮期,食叶量大增,
# 三眠:蚕蜕皮时不吃不动,如人之睡眠,叫做蚕眠。蚕从出生到作茧需经四眠。秦观《时食》:“(蚕生)九日,不食一日一夜,谓之初眠,又七日再眠如初……又七日三眠如再,又七日若五日,不食二日,谓之大眠。”
"陌头桑树空枝柯":小路边桑树的叶子已经采空,只剩下光光的枝条。
# 陌头:桑田间。田间小道叫阡陌。
"新妇守箔女执筐":新妇和姑娘都守箔执筐,
# 箔:又叫蚕帘,用竹或芦苇编成的养蚕器具。,新妇:古代对儿媳的称呼,这里泛指中青年妇女。
"头发不梳一月忙":忙得连头一个月都没有时间梳。
"三姑祭后今年好":祈求神灵保佑后,终于盼来了好的收成,
# 三姑:民间传说的蚕神。
"满簇如云茧成早":茧簇上早早地结满了雪白的茧子。
# 簇:供蚕作茧的器具。
"檐前缲车急作丝":屋檐下的缫车不停地缫丝,
# 缲车:缫丝所用的器具。缲:一作蝶。
"又是夏税相催时":但一想到很快就要催缴夏税,心里又惴惴不安。
# 夏税:夏季八月之前征收的赋税,除缴纳粮食外,还有绢丝等项。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题材的诗。描绘了蚕农养蚕过程中忙碌辛苦的场景,如东家西家停止往来,新妇守箔、女子执筐,蚕吃叶多致桑树空枝等,体现了蚕农丰收在望的喜悦,又表达了他们在夏税催逼下的无奈,揭示了劳动人民在赋税压迫下生活的艰辛。
2. 分段赏析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开篇两句通过描写邻里之间停止往来以及屋内养蚕发出的声响,营造出一种忙碌的氛围。“罢来往”表明人们都专注于养蚕,无暇顾及其他,“晴日深窗风雨响”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养蚕时蚕吃桑叶等发出的声音比作风雨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养蚕时的嘈杂,为下文描写养蚕的劳作场景做铺垫。“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此两句描写了蚕的生长状态和对桑叶的需求。“三眠蚕起”点明蚕的生长阶段,“食叶多”突出蚕的食量之大,“陌头桑树空枝柯”则进一步说明蚕把田间的桑叶都吃光了,展现出养蚕的规模和对桑叶的大量消耗,体现出劳作的辛苦。“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这两句刻画了养蚕人的形象。“新妇守箔女执筐”描绘出新媳妇和女子们忙碌于养蚕劳作的场景,“头发不梳一月忙”则通过细节描写,突出她们为了养蚕,一个月都顾不上打理自己的头发,表现出劳作的艰辛和专注。“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写祭祀蚕神后,今年养蚕获得了丰收。“三姑祭”体现了当地的养殖蚕的习俗,“今年好”直接表明今年养蚕的情况良好,“满簇如云茧成早”形象地描绘出蚕茧挂满簇的丰收景象,表现出农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檐前缲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结尾两句在丰收的喜悦中增添了一丝无奈。“檐前蝶车急作丝”描绘出人们忙着缫丝的场景,“又是夏税相催时”则点明官府催缴夏税的时间又到了,给丰收的喜悦蒙上了一层阴影,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3. 作品点评
《养蚕词》主体聚焦于蚕事活动的描绘,生动且逼真地勾勒出一派紧张的养蚕景象。诗歌行文节奏沉稳之中带着欢快,流露出对蚕茧丰收的美好憧憬。然而,结尾处笔锋一转,引出一个沉重的社会现实:蚕尚未吐丝成茧,衙门胥吏便已上门催缴赋税。于此,高启巧妙运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深刻点明了农业生产与国家政治架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将蚕农生产时承受的压力和生活的艰难困苦展现无遗。马克思曾指出,赋税乃是统治阶级与行政机构得以运转的“生活命脉”。从历史发展来看,国家作为一种强制力量,是在农业发展至具备定居条件且产出较多剩余产品后,因阶级分化与统治需求而诞生的。无论社会分工如何复杂,国家为维持并增强统治力度,都如同依赖无法切断的脐带一般,持续从农业生产中汲取养分,这根“脐带”便是赋税体系。高启,这位生性不喜受束缚且对政治无意的诗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这一体系的运作模式,并预见到即便蚕农辛勤劳作迎来丰收,也难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整首诗描绘了蚕家临近收茧时忙碌的身影,收获在望的喜悦,以及对夏税催缴的担忧,字里行间充满质朴且真实的风土人情,宛如一幅细腻的民间生活画卷。
# (末句)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为点睛之笔。
现代中国农业考古学家陈文华《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农事诗概述》
# “山村妇女养蚕劳动繁忙而又有生趣。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也透露出对‘夏税相催’的担忧和不满。”
现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浦江清《明清文学史讲义》
上一篇:明·唐寅《芭蕉仕女图》
下一篇:明·薛蕙《洛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