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wáng
fén

朝代:明作者:唐顺之浏览量:3
guó
chǐ
yóu
wèi
xuě
shēn
wēi
gān
jiǔ
yuán
rén
fǎn
wàn
cháng
hán
hèn
cáng
gōng
zǎo
zhōng
zhī
jiè
jiàn
nán
shēng
fēi
zhuàng
shì
chōng
guān

译文

国家的耻辱至今尚未洗雪,即便身临险境也心甘情愿。英雄长眠地下再难回还,万千山谷里长留一片萧寒。哪会遗憾功名成后早遭弃,终究明白报国请缨难上难。我这一生并非勇武壮士,却在此处不禁怒发冲冠。

逐句剖析

"国耻犹未雪":国家的耻辱至今尚未洗雪,

"身危亦自甘":即便身临险境也心甘情愿。

"九原人不返":英雄长眠地下再难回还,

"万壑气长寒":万千山谷里长留一片萧寒。

"岂恨藏弓早":哪会遗憾功名成后早遭弃,

"终知借剑难":终究明白报国请缨难上难。

"吾生非壮士":我这一生并非勇武壮士,

"于此发冲冠":却在此处不禁怒发冲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岳将军墓二首其一》是明代诗人唐顺之创作的五言律诗,以凭吊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为主题,表达了对英雄蒙冤的深切悲愤与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全诗共八句,分为四联展开:首联“国耻犹未雪,身危亦自甘”直抒胸臆,点明岳飞以生命承担家国重任的崇高气节;颔联“九原人不返,万壑气长寒”以景衬情,通过描绘岳墓所在的萧瑟山壑,暗喻英雄逝去后的山河苍凉;颈联“岂恨藏弓早,终知借剑难”化用典故,“藏弓”典出《史记》中勾践杀功臣的故事,“借剑”则隐射岳飞被秦桧构陷的史实,表达对忠良遭弃的愤懑;尾联“吾生非壮士,于此发冲冠”以反语收束,虽自谦非壮士,却借“发冲冠”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忠义精神的强烈共鸣。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唐顺之作为抗倭将领对岳飞悲剧命运的深刻共情。从对国耻的痛心到对英雄的追怀,再到对现实的感慨,层层深入,彰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不仅是对岳飞的悼念,更暗含了对明代官场黑暗的批判,以及对忠义精神的呼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一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谥襄文,南直常州府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唐顺之为“嘉靖八才子”之一,与王慎中并称“王唐”。他论文初主张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后又提出诗文写作应“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其文风简雅清深,间用口语,不受形式束缚。他的文笔别具一格,立意新颖。著有《唐荆川先生文集》《广右战功录》,编有《武编》《荆川稗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国耻犹未雪,身危亦自甘”,首联直抒胸臆,点明岳飞以生命承担家国重任的崇高气节。“国耻”指靖康之变后南宋的屈辱,“身危”则体现岳飞明知危险仍毅然抗金的决心。诗人以“犹未雪”强调国仇未报的紧迫感,“亦自甘”则凸显岳飞的自愿牺牲精神,展现其忠君爱国的赤胆忠心。此联通过对比“国耻”与“身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奠定了全诗的悲壮基调。“九原人不返,万壑气长寒”,颔联以景衬情,描绘岳墓所在的萧瑟山壑。“九原”代指墓地,暗指岳飞已长眠地下,“人不返”强化英雄逝去的不可挽回。“万壑气长寒”通过自然景象的寒冷,象征山河因英雄离世而失去生气,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以“气长寒”隐喻忠义精神的消逝,表达对岳飞蒙冤的深切哀悼。此联对仗工整,“九原”与“万壑”形成空间上的广阔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岂恨藏弓早,终知借剑难”,颈联化用典故,“藏弓”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指勾践杀功臣,此处暗喻岳飞被朝廷猜忌杀害;“借剑”典出《汉书・朱云传》,朱云请剑斩佞臣,暗示岳飞欲报国却遭陷害。诗人以反问句式“岂恨”强调岳飞并非怨恨早死,而是痛心于忠良难存,“终知”则揭示朝廷腐败、忠奸不分的现实。此联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的对照,批判了统治者的昏庸,表达对忠良遭弃的愤懑。“早”与“难”二字形成时间与现实的反差,深化了诗歌的悲剧性。“吾生非壮士,于此发冲冠”,尾联以反语收束,表面自谦非壮士,实则借“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典故,表达对岳飞忠义精神的强烈共鸣。“发冲冠”本指愤怒至极,诗人虽未亲历战场,却因岳飞之冤而愤慨,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忠义精神的呼唤。此联以“非壮士”与“发冲冠”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内心的激荡,同时暗示忠义精神的感染力超越时空。结尾以情感高潮收束,既呼应前文对岳飞的悼念,又暗含对现实的批判,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灵《临终诗》

下一篇:明·刘绘《绿水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