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jūn
dōng

朝代:明作者:汤显祖浏览量:3
míng
táng
kāi
chūn
cuì
píng
xīn
chuán
chàng
dān
tíng
shāng
xīn
pāi
biàn
rén
huì
qiā
tán
hén
jiāo
xiǎo
líng

译文

玉茗堂上设了颜色艳丽的屏风,开始排演《牡丹亭》。可是令人神伤的乐曲却没人能够理解,只好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教小演员排练。

逐句剖析

"玉茗堂开春翠屏":玉茗堂上设了颜色艳丽的屏风,

# 玉茗堂:汤显祖的居所,在江西临川。

"新词传唱《牡丹亭》":开始排演《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可是令人神伤的乐曲却没人能够理解,

# 拍遍:泛指音乐。拍,乐曲的节奏。遍,曲调。

"自掐檀痕教小伶":只好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教小演员排练。

# 檀痕:带有香粉的泪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夕醉答君东》是明代汤显祖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的开篇“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描绘出玉茗堂春意盎然,新作《牡丹亭》被传唱的情景。从写作手法看,借景与叙事结合,营造出文艺创作氛围。“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直抒胸臆,以动作与情感表达,展现出汤显祖创作中知音难觅的孤寂,只能亲自指导小伶。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表意。该诗体现了汤显祖创作时的心境,反映明代戏曲创作生态,其语言含蓄深沉,情感真挚,以小见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七夕醉答君东》由明代汤显祖创作。汤显祖一生仕途坎坷,他于万历十九年(1591)被贬,后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回京述职后向吏部告假,弃官归家。回到家乡临川后,他在香楠峰下修建新宅玉茗堂,此地成为他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场所。这一年,他呕心沥血创作的《牡丹亭》完稿。七夕节时,有感于自身经历,以及《牡丹亭》创作完成却可能难觅知音等复杂心境,他写下此诗,以抒发内心的孤寂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伤心拍遍无人会”,借用了南宋词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典故,辛弃疾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汤显祖在此处用典,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创作的作品不被理解、无人赏识的伤感与孤寂。

2. 分段赏析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此句开篇点明地点为玉茗堂,描绘出玉茗堂春意盎然,翠绿如屏的景象。从形象塑造看,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创作环境。语言上,简洁明快,“春翠屏”生动展现出春天的活力与玉茗堂的雅致。在表达技巧方面,运用了借景叙事的手法,既点明了创作的地点和季节氛围,又顺势引出新作《牡丹亭》被传唱之事。“玉茗堂”是汤显祖的斋号,也是他创作、生活的重要场所,这里暗示了《牡丹亭》诞生于此,具有特殊的意义。此句从内容主题上,传达出一种创作完成后的喜悦与自豪,展现了《牡丹亭》问世时的情景。“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前句“伤心拍遍无人会”,“拍遍”这一动作,源自“拍遍栏杆”的典故,通常用以表达内心的愤懑与孤寂。此处汤显祖以“拍遍”生动刻画自己内心的哀伤,即便有了新作《牡丹亭》,却无人能理解其中深意,知音难觅。从形象塑造来看,塑造出一位孤独、失落的创作者形象。语言风格上,情感浓烈而直白。在表达技巧上,直抒胸臆,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直接倾诉出来。后句“自掐檀痕教小伶”,“掐檀痕”指的是用手在檀板上掐出节拍,汤显祖亲自指导小伶演唱《牡丹亭》。从形象上,展现出他对作品的用心与执着。语言简洁却内涵丰富,“自”字强调了他亲力亲为的状态。在表达技巧方面,通过这一行为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其无人理解的孤寂,只能独自沉浸于对作品的打磨与传授之中,深化了情感主题,突出了他在创作中渴望知音却不得的落寞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维《十咏图·闻砧》

下一篇:明·唐寅《题碧藻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