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rén

朝代:明作者:刘基浏览量:3
lái
fēng
xiāo
xiāo
guì
zhī
líng
sháo
fán
yīng
yǔn
xiān
piāo
yáng
yān
āi
sháo
yáo
fáng
wéi
xiāo
zhōng
cǎn
liáo
měi
rén
qīng
xiāo
shuǐ
miǎo
máng
shān
tiáo
yáo
yún
zhōng
niǎo
xiāo
xiāo
shū
tiān
yáo
dōng
shì
chuān
yāo
fāng
lán
huā
diāo
yǎn
yáo
qín
xián
xiāo
hún
qióng
qióng
xīn
yáo
yáo
wàng
míng
yuè
qiě
yáo
liáo
xiāo
yáo
yǒng
jīn
xiāo

译文

暴雨将临,风声萧瑟凄厉。拨开桂枝枝条,轻拂凌霄花丛。繁茂的花朵纷纷坠落,鲜嫩的叶子随风飘散。尘土飞扬弥漫天际,草木无力招展摇曳。疾风掀动帷帐,吹起薄纱帘幕。寒风刺透肌肤,痛感与孤寂交织。思念那高洁之人,却被青天重重阻隔。江河浩渺无边际,高山又高又陡难以仰望。云间飞鸟自在翱翔,是多么自由自在地飞翔。想要寄送书信,奈何通天之路迢迢。那向东流去的河水啊,时光流逝不可挽留。芬芳的兰花,日日夜夜在凋零衰亡。收起珍贵的瑶琴,闲置华美的玉箫。魂魄彷徨无依,心神动荡难安。凝望明月清辉,一边唱歌一边吟唱。姑且故作逍遥,度过这漫漫长夜直到天亮。

逐句剖析

"雨欲来":暴雨将临,

"风萧萧":风声萧瑟凄厉。

"披桂枝":拨开桂枝枝条,

"拂陵苕":轻拂凌霄花丛。

"繁英陨":繁茂的花朵纷纷坠落,

"鲜叶飘":鲜嫩的叶子随风飘散。

"扬烟埃":尘土飞扬弥漫天际,

"靡招摇":草木无力招展摇曳。

"激房帷":疾风掀动帷帐,

"发绮绡":吹起薄纱帘幕。

"中发肤":寒风刺透肌肤,

"憯寂寥":痛感与孤寂交织。

"思美人":思念那高洁之人,

"隔青霄":却被青天重重阻隔。

"水渺茫":江河浩渺无边际,

"山岧峣":高山又高又陡难以仰望。

"云中鸟":云间飞鸟自在翱翔,

"何翛翛":是多么自由自在地飞翔。

"欲寄书":想要寄送书信,

"天路遥":奈何通天之路迢迢。

"东逝川":那向东流去的河水啊,

"不可邀":时光流逝不可挽留。

"芳兰花":芬芳的兰花,

"日夜凋":日日夜夜在凋零衰亡。

"掩瑶琴":收起珍贵的瑶琴,

"闲玉箫":闲置华美的玉箫。

"魂睘睘":魂魄彷徨无依,

"心摇摇":心神动荡难安。

"望明月":凝望明月清辉,

"歌且谣":一边唱歌一边吟唱。

"聊逍遥":姑且故作逍遥,

"永今宵":度过这漫漫长夜直到天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思美人》是元末明初刘基创作的诗作。开篇以“雨欲来,风萧萧”营造出风雨欲至的氛围,随后描绘了风拂桂枝、繁花落叶纷扬、烟雾弥漫等萧瑟秋景,渲染出寂寥之感。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思念美人却远隔青霄、山水阻隔、欲寄书信却路遥难达的惆怅,眼见芳兰花凋零、自身孤独寂寥,只能掩琴停箫。最终在无奈之下,“望明月,歌且谣”,聊以逍遥度今宵,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失落、思念的煎熬以及在困境中自我慰藉,全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将细腻情思委婉道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雨欲来,风萧萧”两句以自然气象起兴。“欲来”二字暗示动荡将至,“萧萧”摹写风声凛冽,通过视听通感营造出山雨欲来的压迫感。此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白描,亦暗喻时局动荡与诗人内心的焦灼,为全诗奠定忧思基调。“披桂枝,拂陵苕”以动作描写展现亲近自然的姿态。“披”“拂”二字赋予动态美感,桂枝象征高洁,陵苕(凌霄花)暗喻攀附,形成矛盾意象。表面写游赏之乐,实则暗藏“欲附青云”而不得的怅惘,与后文“思美人”形成情感呼应。“繁英陨,鲜叶飘”以凋零意象转折。繁花与鲜叶本应象征生机,却用“陨”“飘”二字强化坠落动态,形成强烈反差。既暗示美好事物的易逝,又与首联风雨欲来的不祥预兆相呼应,体现刘基诗歌“以乐景写哀”的艺术手法。“扬烟埃,靡招摇”转向混沌之境。“扬”字活化尘埃升腾的视觉动态,“靡”字凸显旗帜倒伏的颓势。此句既可解作实景描绘,亦可视为政治隐喻——乱世中理想抱负如风中残旗,呼应元末乱世的时代背景。“激房帷,发绮绡”“激房帷,发绮绡”转入室内,“激”字赋予风力量冲击房帷,外化诗人理想受挫等情绪,“发”字让压抑情思透过绮绡奔涌,房帷、绮绡本象征安稳,此刻承载心绪,与室外景象映衬,展现内心焦灼,为后文抒人生迷茫伏笔,显诗人以景衬情的匠心。“思美人,隔青霄”直抒胸臆。“青霄”意象既具空间阻隔感,又含阶级鸿沟意味。美人可解作现实中的思念对象,亦可视为理想人格的象征。九霄之隔将物理距离升华为精神困境,奠定全诗苍茫意境。“水渺茫,山岧峣”以山水叠嶂强化阻隔。“渺茫”状水域辽阔,“岧峣”写山势险峻,双重空间障碍形成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压迫。山水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常喻指仕途艰险,此处或暗含诗人对现实处境的隐喻。“云中鸟,何翛翛”借飞鸟寄托向往。“翛翛”形容自在之态,与人间困顿形成对比。云中鸟既是道家超脱意象,又是现实信使的象征,其自由飞翔与人间阻隔构成张力,深化“欲寄书而不得”的无奈。“欲寄书,天路遥”点明沟通困境。“天路”意象将空间距离神圣化,强化了现实与理想世界的鸿沟。此句既写相思难寄的苦闷,又暗含贤士报国无门的悲慨,体现刘基作为士人的双重身份焦虑。“东逝川,不可邀”引入时间维度。“逝川”化用《论语》典故,将空间阻隔升华为时间流逝的永恒命题。川流不息与人生短暂的对比,强化了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使全诗意境从儿女情思上升到宇宙观照。“芳兰花,日夜凋”以花事喻人生。“日夜”叠用强化时间密度,芳兰本为高洁象征,却在加速凋零中显出生命脆弱。此句既是对个人年华老去的哀叹,也可理解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普遍性观照,体现诗人对存在的深刻思考。“掩瑶琴,闲玉箫”以器物闲置写心境。“掩”“闲”二字暗含主动放弃的姿态,瑶琴玉箫本为雅士风流的象征,此刻却成多余之物。器物状态的转变折射出精神世界的荒芜,体现“礼崩乐坏”时代的文化失落感。“魂睘睘,心摇摇”直写精神状态。“睘睘”状孤独无依,“摇摇”摹心神不定,叠字运用增强音韵节奏感。内外感官的同步震颤,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征,体现诗人对情感表达的精准把握。“望明月,歌且谣”转向排遣之道。明月意象传统上承载相思主题,但“歌且谣”的主动抒发与“欲寄书”的被动形成对比。此句展现诗人在绝望中寻求精神突围的努力,使全诗在沉郁中透出生命韧性。“聊逍遥,永今宵”收束于及时行乐。“聊”字道出无奈,“永”字暗含执念。看似超脱的姿态实为苦闷的转移,体现中国文人“以理遣情”的传统。末句的豁达与首联的压抑形成闭环结构,完成情感张力的释放与回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蔡羽《雨久》

下一篇:明·王祎《江上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