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始称峡":到了这里才称得上是峡,
"岸束江龃龉":两岸紧紧束缚着江水,使得江水流动受阻。
"江势有往还":江水的流向忽前忽后,
"前山几茹吐":前面的山峦仿佛吞吐着江水。
"两崖何所争":两岸的山崖在争执着什么呢,
"终古常相拒":自古以来就一直相互对峙。
"水石日夜戛":江水与石头日夜相互撞击,
"无所触而怒":好像没有什么缘由却充满怒气。
"滟滪根孤危":滟滪堆根基孤立危险,
"悍流不能去":汹涌的急流却无法将它冲走。
"立石如堵墙":直立的巨石如同一堵墙,
"中劈才一缕":中间劈开的缝隙只有一缕宽。
"岸回不见江":江岸回环看不见江水,
"舟行无乃迕":船行驶在这里恐怕会迷失方向。
"舟过其隙中":船从那缝隙中穿过,
"乃知此其户":才知道这是江水前行的门户。
"还顾始自失":回头看才恍然若失,
"怃然警徒旅":心中惆怅并警示同行的旅人。
1. 分段赏析
“至此始称峡,岸束江龃龉”这两句点明了所处之地为峡谷。“至此始称峡”明确了地点,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仿佛之前的路途只是铺垫,此刻才真正进入峡谷的独特世界。“岸束江龃龉”描绘出江岸对江水的约束,江水在两岸的夹持下,呈现出一种不顺畅的流动状态,“龃龉”一词生动地表现出江水与江岸相互抵触、不协调的动态,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和不可抗拒的张力。“江势有往还,前山几茹吐”两句描述了江水的流动态势。“江势有往还”体现出江水并非一味地向前流淌,而是有着往返的动态,暗示了江水蕴含的活力和变化。“前山几茹吐”将前山拟人化,“茹吐”形象地写出前山像是有生命一般,似乎在吞吐着江水,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奇幻色彩,也反映出大自然的神奇和变幻莫测。“两崖何所争,终古常相拒”两句以设问的形式写两岸山崖的对峙。“何所争”看似疑问,实则突出两崖长久以来的对抗之势,“终古常相拒”则强调这种对峙是亘古不变的,仿佛两岸山崖在进行一场永无休止的较量,既写出了瞿塘峡两岸山崖壁立千仞、对峙森严的地理特征,也暗含了大自然中事物间相互抗衡的永恒态势。“水石日夜戛,无所触而怒”两句描写水石相击的景象。“日夜戛”突出水石相击的持续不断,“无所触而怒”则将江水人格化,仿佛江水在没有外物阻挡时也充满怒气,猛烈地冲击着岩石,生动展现出瞿塘峡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水石相激的惊险场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与不羁气势。“滟滪根孤危,悍流不能去”两句“滟滪”是长江中的险滩,这里指代瞿唐峡的险要之处。“滟滪根孤危”写出了滟滪堆所处位置的孤立和危险,它扎根在江中,孤立无援。“悍流不能去”则突出了江水的凶猛和强劲,即使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江水依然无法摆脱其束缚,体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抗拒。“立石如堵墙,中劈才一缕”两句运用比喻描写江中的岩石。将直立的岩石比作高耸的堵墙,形象地写出岩石的高大与险峻,“中劈才一缕”则写岩石中间被劈开仅有一缕缝隙,突出通道的狭窄,生动展现出瞿塘峡中岩石林立、航道狭窄的惊险景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行船于此的紧张与惊险。“岸回不见江,舟行无乃迕”两句描写行船时的视觉感受与心理体验。“岸回不见江”写出江岸迂回曲折,以至于看不见江水,“无乃迕”则表达出心中的担忧,担心行船会迷失方向或遭遇阻碍,生动展现出瞿塘峡航道曲折、地形复杂的特点,也传达出舟行于此的忐忑不安之情。“舟过其隙中,乃知此其户”两句写船只穿过缝隙后的感悟。“过其隙中”点明船只在狭窄的缝隙中穿行,“乃知此其户”则写出穿过缝隙后才明白这就是通行的门户,生动展现出瞿塘峡航道的隐蔽与奇特,也传达出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顾始自失,怃然警徒旅”两句写回头望去的感受与警示。“还顾始自失”写出回头看时才意识到刚才的惊险,心中不免茫然失落,“怃然警徒旅”则强调这种经历让同行的人都受到警醒,既表达出对瞿塘峡险峻的惊叹,也传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上一篇:明·正德间妓《缺题》
下一篇:明·沈愚《车遥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