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n
líng
gōng
zhū
gōng
chéng
shì
shān
lín
wéi
yùn
shǒu
xuǎn

朝代:明作者:袁宏道浏览量:3
huā
zhē
yǎn
jiǔ
zhān
sāi
ěr
chóu
tīng
xīn
cháo
shì
bào
shù
zuò
kuāng
huī
cháo
diǎn
zāi
huā
shì
xīn
shī
qiān
yán
shī
zhōng
yōu
mín
páng
rén
dào
zhēn
kuì
kuì
kǒu
néng
zhǐ
shān
cuì
cóng
lǎo
shī
míng
yōu
jūn
ài
guó
chéng
ér
yán
yōng
ruǎn
jiā
chén
zuì
yǎn
nóng
nóng
bēi
chūn
tòng
luò
yáng
nián
shào
lèi

译文

野花遮蔽了双眼,酒水沾湿了涕泪,捂住耳朵,忧愁地听着新朝的政事。朝廷的邸报被捆成一筐灰烬,官服典当给花市换钱买花枝。每天写上千字的新诗,诗句里没有半点忧民的字眼。旁人说我是真糊涂,张口结舌只能指向青山翠色。自从杜甫博得诗名后,忧君爱国都成了儿戏。既然言语无用又不能沉默,阮家子弟怎能不沉醉。眼底这杯浓浓的春酒,悲痛得如同洛阳少年的泪水。

逐句剖析

"野花遮眼酒沾涕":野花遮蔽了双眼,酒水沾湿了涕泪,

"塞耳愁听新朝事":捂住耳朵,忧愁地听着新朝的政事。

"邸报束作一筐灰":朝廷的邸报被捆成一筐灰烬,

"朝衣典与栽花市":官服典当给花市换钱买花枝。

"新诗日日千余言":每天写上千字的新诗,

"诗中无一忧民字":诗句里没有半点忧民的字眼。

"旁人道我真聩聩":旁人说我是真糊涂,

"口不能答指山翠":张口结舌只能指向青山翠色。

"自从老杜得诗名":自从杜甫博得诗名后,

"忧君爱国成儿戏":忧君爱国都成了儿戏。

"言既无庸默不可":既然言语无用又不能沉默,

"阮家那得不沉醉":阮家子弟怎能不沉醉。

"眼底浓浓一杯春":眼底这杯浓浓的春酒,

"恸于洛阳年少泪":悲痛得如同洛阳少年的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四首选一)》是明代袁宏道创作的七言古诗。此诗开篇写诗人以野花遮眼、借酒浇愁,不愿听闻新朝之事,通过焚毁邸报、典当朝衣等行为,展现其对现实的消极反抗。接着自嘲虽每日作诗千言,却无一字忧民,面对他人指责,只能以指向山翠回应。诗人还借对杜甫及“忧君爱国”的议论,表达对当时诗坛风气的看法。最后以“阮家沉醉”自比,感慨现实中言不能用、默又不可的无奈。全诗以冷峻的笔触,展现了明末文人在动荡时局下的矛盾与苦闷,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文人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别字孺修,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从李贽问学,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和主将。袁宏道力矫当时的复古模拟之弊,主张“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并且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真率自然,独具一格,其小品文尤受人推崇。著有《袁中郎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野花遮眼酒沾涕,塞耳愁听新朝事”两句描绘出诗人的形象与心境。“野花遮眼”写出诗人以自然之景回避现实,不愿直面外界;“酒沾涕”则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借酒消愁却泪流满面。“塞耳愁听新朝事”直白地表明诗人对新朝之事充满愁绪与抵触,不愿听闻,为全诗奠定了消极、愁闷的基调。“邸报束作一筐灰,朝衣典与栽花市”两句以具体行为表现诗人的态度。“邸报束作一筐灰”,诗人将朝廷邸报付之一炬,展现出对官方消息的漠视与不满;“朝衣典与栽花市”,把代表官职身份的朝衣典当给卖花的市场,这一行为象征着诗人对仕途的放弃,决心与官场决裂,转而投入世俗与自然的怀抱。“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是诗人的自嘲之语。“新诗日日千余言”说明诗人创作勤奋,诗产量高;然而“诗中无一忧民字”,诗人刻意回避在诗中表达对民生的忧虑,表面看似消极,实则暗含对现实的无奈,反映出在当时的环境下,诗人即便有心也无力改变现状的痛苦。“旁人道我真聩聩,口不能荅指山翠”描述了诗人与旁人的互动。面对旁人指责自己糊涂、不明事理,诗人“口不能荅”,没有进行辩解,只是“指山翠”,以指向青翠的山峦来回应。这一动作既体现出诗人不屑于与世俗之人争辩,又暗示了他将情感寄托于自然山水,以自然之景来对抗外界的质疑。“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两句是诗人对诗坛现象的议论。诗人认为自从杜甫获得诗名后,“忧君爱国”在诗歌创作中似乎变得流于形式,成了“儿戏”。这并非是对杜甫的否定,而是借此批判当时诗坛部分人表面高喊爱国忧民口号,却无实际内涵的现象,也表达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真实情感表达的追求。“言既无庸嘿不可,阮家那得不沉醉”中,诗人借阮籍的典故抒发感慨。“言既无庸”指出自己的言论在现实中没有用处,无法改变现状;“嘿不可”说明沉默也不行,同样难以摆脱困境。在此情况下,诗人只能像阮籍一样借酒沉醉,以逃避现实的无奈与痛苦,深刻体现出诗人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与挣扎。“眼底浓浓一杯春,恸于洛阳年少泪”两句收束全诗。“眼底浓浓一杯春”描绘出眼前春意盎然,美酒在手的景象;然而“恸于洛阳年少泪”,诗人的悲伤却比当年的贾谊还要深沉。这里以乐景衬哀情,通过与贾谊的对比,更加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悲痛之深,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诗人在时代浪潮下无法排遣的苦闷与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呼文如《别后》

下一篇:明·吴兆《归宗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