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rén

朝代:明作者:唐寅浏览量:3
zhǐ
wèi
lián
chūn
xīn
hóng
zhé
méi
xiāng
yíng
cuì
xiù
piān
dié
fēng
suí
mèng
duàn
shā
chú
chuāng
wài
wén
jué
qīng
yuàn
tuō
yuàn
zhōng
nán
shuō

译文

只是因为怜惜春天的景色,折下一枝新开的红花。剩余的花香充满翠绿的衣袖,偏偏招惹蝴蝶和蜜蜂跟随。然而,我在碧纱橱内从美梦中醒来,窗外听到鹈鴃的啼叫。满腹的清怨寄托在琵琶上,怨恨到极致终究难以诉说。

逐句剖析

"只为怜春色":只是因为怜惜春天的景色,

"新红折一枚":折下一枝新开的红花。

"余香盈翠袖":剩余的花香充满翠绿的衣袖,

"偏惹蝶蜂随":偏偏招惹蝴蝶和蜜蜂跟随。

"梦断碧纱橱":然而,我在碧纱橱内从美梦中醒来,

"窗外闻鹈鴃":窗外听到鹈鴃的啼叫。

# 鴃:一作鴂。

"清怨托琵琶":满腹的清怨寄托在琵琶上,

"怨极终难说":怨恨到极致终究难以诉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美人图》是明代唐寅创作的诗作。前四句中,诗人描绘了一位女子因怜爱春色,折下一枚新红花朵的情景,花香盈满翠袖,引得蝶蜂追随,展现出女子在美好春光中的娇俏姿态与盎然春意,呈现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春日赏春画面;后四句笔锋一转,描写女子在碧纱橱中梦断,窗外传来鹈鴃鸣叫,心中的清怨借由琵琶抒发,却因怨极而难以言说,将女子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忧愁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通过对女子春日赏春及后续心境变化的描写,深刻地表达出女子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展现出唐寅娴熟的诗歌创作技巧与对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的洞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只为怜春色,新红折一枚”两句开篇点题,描绘出女子因怜爱春天景色,折下一枚新开红花的画面。一个“怜”字,将女子对春色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而“新红”一词,既点明花朵娇艳欲滴,又象征着春天的蓬勃生机,“折一枚”则以简单的动作,刻画出女子对春色的亲近与留恋,展现出她细腻的情感。​“余香盈翠袖,偏惹蝶蜂随”承接上句,描述了折花后发生的情景。花朵的余香弥漫在女子翠绿的衣袖之上,一个“盈”字生动地表现出香气萦绕不散的状态。而“偏惹蝶蜂随”,则通过蝴蝶和蜜蜂纷纷追随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女子的魅力。这里花香引得蝶蜂相随,也暗示了女子如同春天的花朵一般,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让周围的一切都被其吸引,使画面充满了动态美与生机。​“梦断碧纱橱,窗外闻鹈鴃”这两句笔锋一转,描绘出女子从美好的梦境中醒来,身处碧纱橱内,却听到窗外鹈鴃鸣叫的场景。“梦断”二字,暗示女子此前或许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之中,而醒来面对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碧纱橱”点明女子所处的环境,给人一种幽美却又略显孤寂的感觉。“窗外闻鹈鴃”,鹈鴃的叫声在古代诗词中常带有悲伤、哀怨的寓意,此处通过听觉描写,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女子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暗示女子内心开始涌起忧愁与哀怨。​“清怨托琵琶,怨极终难说”两句将女子的情感推向高潮。女子心中的清怨无法排解,只能寄托于琵琶的弹奏之中。“清怨”一词,直接点明女子内心的哀怨并非浓烈炽热,而是一种清冷、幽微的怨情。“托琵琶”表明琵琶成为了她倾诉的对象,借由音乐来传达内心的情感。然而,“怨极终难说”,即便她将满心的怨恨都融入到琵琶声中,可这怨恨太过深沉,到了极点,却终究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述清楚。这种难以言说的怨情,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让人深刻感受到女子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也使得全诗的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醇《忆》

下一篇:明·止庵法师《树上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