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江口听鸣榔":在秋风中伫立江口听船家把船舷敲响,
# 鸣榔:用木条敲打船舷发出响声。渔民常鸣榔驱鱼,渡船则用作将开船的信号。
"远客归心正渺茫":远在他乡作客回乡的心情一片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乾坤万里独对着这无尽的江水,
"百年风日几重阳":人生百年能遇上几个风和日丽的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瓜步镇飘浮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
# 瓜步:镇名,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瓜步山下,东临长江。
"城上山形绕建康":建康城四面环绕着连绵的山冈。
# 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直过真州更东下":一直过了真州再向东驶去,
# 真州:今江苏仪征,在长江北岸。
"夜深灯影宿维扬":到深夜就可住宿在灯火通明的维扬。
# 维扬:今江苏扬州市。,影:一作“火”。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描绘了诗人重阳节于扬子江畔渡江时,听闻秋风中鸣榔之声,望见烟树笼罩的瓜步、环绕建康的山形等江上景色;表达出浓烈的归乡之思与对时光易逝的无穷慨叹,情景交融,尽显羁旅之愁与思乡深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秋风江口听鸣榔”的江上热闹有声的景象与“远客归心正渺茫”的诗人内心的寂寥形成对比,体现出归程中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态。
3. 分段赏析
首联:“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此联由舟中所见过渡到舟中所想。秋日的江面上,渔帆点点,诗人乘舟东下,听到渔人以鸣榔为信号,相互关照催促捕鱼。他们以捕鱼为乐,而诗人作为归客,心境却截然不同。“渺茫”一词,既写出时地远隔的模糊不清,更道出诗人归程中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态。归返本是愉快之事,但登程后却思绪纷乱,理不出头绪,这种复杂的心绪,通过与渔翁之乐的对比,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颔联:“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这两句写诗人的“归思”。诗人在重九佳节,舟行江水之上,既念天地之无穷,又感时间之有限。前句以江水比喻天地的广阔无垠,后句直叙时间的有限,以有限对无穷,引发感慨。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主天下文柄又留心政务,一生要做之事如山积,却感叹以有限的一生无法做完世间的事情,写出了“归心正渺茫”的心境,表现出诗人积极的生活态度。颈联:“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此联由前面的舟中所想再过渡到舟中所见。当时风帆由北转东却尚未转东,诗人远看瓜步,烟树迷茫,仿佛飘浮在江水之中,虽不如洞庭湖“乾坤日夜浮”那般浩瀚,但也展现出长江的壮阔气势。近看金陵,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其雄奇险要与长江气势相辅相成,此时诗人繁杂的内心也被这壮丽景色给冲淡了。尾联:“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此联写到达真州时天色未晚,“直过”描述了风帆的速度以及不肯稍事停息的意味,“更东下”表明本次航行的目的地是扬州,而到达扬州时已是深夜。诗以旅客留宿维扬戛然而止,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
4. 作品点评
《九日渡江》这首诗巧妙融合了江上景致、归乡情思、岁月感怀与漂泊之叹等古典诗歌常见意象,既有着杜甫诗作中深沉凝重的情感张力,又不失李白诗篇里的清逸灵动之美。
# 这首诗的颔联是名句,以虚字运用灵妙而脍炙人口。律诗中的虚字很难设置得当,稍乏笔力,便成文语,粘滞空泛,所以诗家索来以为厉禁。
原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梦生《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