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乐":今日心中不乐,
"振策远游":挥动马鞭远游。
"东上泰山":向东登上泰山,
"巍何修修":山势何等高峻绵长。
"道逢仙人":途中遇见仙人,
"要我同仇":强邀我共赴道途。
"蒸霞为粮":以朝霞作食粮,
"烹玉为羞":将美玉当菜肴。
"玄英素蕤":玄色英华与素净花朵,
"光华蔓流":光芒流动如水波。
"日观菡萏":日观峰的荷花绽放,
"葩华九州":绚烂装点九州大地。
"令我从之":仙人令我随行,
"身轻若浮":身体轻飘如浮云。
"道以五鸾":以五只鸾鸟为道路,
"翼以两虬":用两条虬龙作为羽翼。
"朝翔玄圃":清晨翱翔于玄圃仙境,
"夕止蓬丘":傍晚停歇在蓬莱仙山。
"谒见王母":拜见西王母,
"云眉月眸":她云纹眉毛如新月凤眸。
"青娥三千":三千青衣仙女,
"或舞或讴":或起舞或歌唱。
"风吹琅玕":风吹动琅玕(美石/竹林),
"声如鸣球":声响如同玉磬清鸣。
"杂花并开":百花同时绽放,
"莫知春秋":不知春秋更迭。
"洪崖先生":洪崖先生,
"劝我此留":劝我留下。
"自揣凡骨":自知凡胎肉体,
"非仙者俦":不是仙人的同类。
"七情交煎":七情煎熬如丝线缠绕,
"一触百抽":一触即断。
"又病戆僻":又天生愚钝偏执,
"无药可瘳":无药可医。
"崇崇清宫":巍峨的仙宫,
"荡无涯陬":无边无际。
"列仙如沙":众仙如沙粒汇聚,
"不少一沤":却如水中泡沫般虚幻。
"王母笑听":王母含笑倾听,
"拜谢扣头":我叩头拜谢辞别。
"归来山林":回到山林之中,
"曷标曷钩":不再标榜什么,也不刻意谋求。
"熙熙泰和":唯有泰和之气充盈,
"长乐无忧":长享无忧之乐。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分段赏析
“今日不乐,振策远游”两句开篇点明缘由和行动。因为今日心中不乐,所以扬起马鞭决定去远方游历,直接交代了诗人的情绪状态和接下来的行为,为后文的远游经历做了铺垫,引出下文,语言简洁直白,让读者迅速了解到诗人的心境和行动意图。“东上泰山,巍何修修”两句描写了诗人向东登上泰山的情景。“巍何修修”突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何”字加强了对泰山雄伟之态的惊叹语气,通过这种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泰山在诗人眼中的壮观气势,也侧面反映出诗人远游选择泰山的原因,为后续在泰山上的经历埋下伏笔。“道逢仙人,要我同仇”两句写诗人在登山途中遇到了仙人,仙人邀请诗人与他一起同行。“要我同仇”的“同仇”在这里可理解为志同道合一起前行,这一情节的出现充满了奇幻色彩,打破了现实的常规,使诗歌的氛围从单纯的登山游历转变为带有神秘色彩的仙人相遇,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想象力。“蒸霞为粮,烹玉为羞”两句描绘了仙人生活的奇特饮食。以蒸云霞作为粮食,烹玉石作为美味佳肴,这种超现实的食物设定,体现了仙人世界的神奇和超凡脱俗,与现实世界的饮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奇幻色彩,也暗示了仙人生活的与众不同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新奇感受。“玄英素蕤,光华蔓流”两句描写了一种奇幻的景象。“玄英”可能指黑色的花或物,“素蕤”指白色的花朵或花蕊,它们散发出的光华四处蔓延流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绚烂的氛围,通过对这种奇异光华的描写,展现了仙人所处世界的独特和美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境地。“日观菡萏,葩华九州”两句中,写在日观峰看到如同菡萏(荷花)般的景象,其华美可以照耀九州。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日观峰景象的壮美华丽,将日观峰的景色与九州联系起来,突出其影响范围之广、美丽程度之高,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所看到景象的赞美和惊叹之情。“令我从之,身轻若浮”两句写仙人邀请诗人跟随他,诗人感觉自己身体轻盈仿佛要飘起来。“身轻若浮”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此时的感受,一方面是因为仙人的邀请带来的兴奋和新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仙人世界似乎有一种让人身轻体健的力量,使诗人有了不同于现实的奇妙体验。“道以五鸾,翼以两虬”两句描述了出行的方式。以五只鸾鸟作为引导,以两条虬龙作为羽翼,这种奇特的出行配置,再次体现了仙人世界的超凡和神秘,与现实中人们的出行方式大相径庭,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让读者对仙人的生活有了更具体的想象空间。“朝翔玄圃,夕止蓬丘”两句写早上在玄圃飞翔,晚上在蓬丘停留。“玄圃”和“蓬丘”都是传说中的仙境之地,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天的行程,从一个仙境到另一个仙境,突出了仙人世界的广阔和奇妙,也体现了诗人在这样的世界中自由自在的游历状态。“谒见王母,云眉月眸”两句写诗人拜见王母娘娘的情景。“云眉月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王母的眉毛比作云彩,眼眸比作月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王母的美丽和超凡气质,使王母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对王母的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青娥三千,或舞或讴”两句描绘了王母身边有三千美丽的女子,她们有的跳舞,有的唱歌。“青娥三千”写出了人数之多,“或舞或讴”则展现了这些女子的多才多艺和欢乐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王母所在之地的繁华和热闹,也体现了仙人世界的丰富娱乐生活。“风吹琅玕,声如鸣球”两句写风吹动琅玕(一种美玉或美石),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鸣球(一种玉磬)一样悦耳。这是对仙人世界声音的描写,通过对美妙声音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高雅的氛围,从听觉角度展现了仙人世界的美好,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悦耳的声音。“杂花并开,莫知春秋”两句描绘了仙人世界中各种花朵同时开放,让人分不清是春天还是秋天。“杂花并开”写出了花朵的繁多和绚烂,“莫知春秋”则强调了这里季节的模糊,突出了仙人世界的独特,仿佛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充满了永恒的美好。“洪崖先生,劝我此留”两句写洪崖先生劝说诗人留在这个仙境。洪崖先生的出现和他的劝留,使诗歌情节有了一个转折,从单纯的游历和观赏转变为面临选择,也进一步突出了仙人世界的吸引力,同时为下文诗人的回应做了铺垫。“自揣凡骨,非仙者俦”两句是诗人的自我认知。诗人自己估量自己是凡俗的骨相,不是仙人的同类。这里诗人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仙人的差异,体现了诗人的理性和对自身的正确认知,也为拒绝仙人的挽留做了合理的解释,使诗歌的情节发展更加合理。“七情交煎,一触百抽”两句写诗人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相互煎熬,一旦触及就会百感交集。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说明诗人虽然身处仙境,但内心的情感纠葛依然存在,无法摆脱,强调了诗人作为凡人的情感束缚,与仙人世界的超脱形成对比。“又病戆僻,无药可瘳”两句写诗人又患有刚直乖僻的毛病,而且没有药物可以治愈。这进一步解释了诗人不能留在仙境的原因,除了情感上的牵绊,自身性格上的特点也使他难以适应仙人世界,使诗人拒绝留下的理由更加充分,也展现了诗人的真实个性。“崇崇清宫,荡无涯陬”两句描写了仙境中高大的宫殿,广阔无垠。“崇崇”突出了宫殿的高大雄伟,“荡无涯陬”强调了其广阔无边,通过对宫殿的描写,再次展现了仙人世界的宏大和壮丽,也与诗人的凡俗身份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难以融入这样的世界。“列仙如沙,不少一沤”两句写众多的仙人像沙子一样多,自己就像其中的一个水泡一样微不足道。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仙人比作沙子,自己比作水泡,形象地写出了仙人数量之多和自己的渺小,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自己与仙人世界差距的认识,为拒绝留下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理由。“王母笑听,拜谢扣头”两句写王母微笑着听诗人的话,诗人拜谢王母并叩头。“王母笑听”表现了王母的宽容和温和,“拜谢扣头”则体现了诗人对王母的尊重和礼貌,即使拒绝留下,诗人依然保持着对仙人的敬重,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归来山林,曷标曷钩”两句写诗人回到山林,思考着什么是标准和约束。“归来山林”表明诗人最终选择回到现实世界,“曷标曷钩”则引发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标准和约束的思考,使诗歌的主题从单纯的游历仙境扩展到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增加了诗歌的深度。“熙熙泰和,长乐无忧”两句描绘了诗人期望的生活状态。希望能在现实生活中达到和乐、太平的境界,长久地快乐而没有忧愁。这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虽然离开了仙境,但诗人依然对现实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使诗歌在结尾处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上一篇:明·沈明臣《采莲童曲》
下一篇:明·唐寅《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