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明作者:黄惟楫浏览量:2
cǎo
yān
guāng
xiàng
wǎn
wàng
xiāng
rén
zhì
huái
西
fēng
chuán
jiǎo
gēng
chū
zhuǎn
shuāng
luò
guān
dǒu
jiàn
mèng
chéng
shí
féng
yàn
guò
chóu
fāng
shēng
chù
yǒu
jiā
shū
cāng
yīng
nán
shì
qiū
lái
zuì
lǎn

译文

傍晚时分,草的颜色在烟霭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凄凉,望着家乡方向的我,独自滞留在淮西。风中传来更鼓和号角声,才刚刚开始转更,寒霜落在关河之上,北斗星渐渐低垂。在梦即将做成的时候,恰逢大雁飞过,忧愁刚刚产生的时候,传来乌鸦的啼叫声。在仓促之间,家信应该很难送达,并不是因为秋天来了,喝醉了懒得题写家书。

逐句剖析

"草色烟光向晚凄":傍晚时分,草的颜色在烟霭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凄凉,

"望乡人自滞淮西":望着家乡方向的我,独自滞留在淮西。

"风传鼓角更初转":风中传来更鼓和号角声,才刚刚开始转更,

"霜落关河斗渐低":寒霜落在关河之上,北斗星渐渐低垂。

"梦欲成时逢雁过":在梦即将做成的时候,恰逢大雁飞过,

"愁方生处有乌啼":忧愁刚刚产生的时候,传来乌鸦的啼叫声。

"家书仓卒应难达":在仓促之间,家信应该很难送达,

"不是秋来醉懒题":并不是因为秋天来了,喝醉了懒得题写家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思》是明代黄惟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傍晚时分,草色烟光凄迷,诗人滞留淮西而思乡;颔联借风传鼓角、霜落关河、星斗渐低之景,烘托夜色深沉;颈联以梦中逢雁、愁时闻乌啼,凸显思乡之切;尾联点明因路途阻隔,而非疏懒,导致家书难寄。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细腻地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与无奈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草色烟光向晚凄,望乡人自滞淮西”,点明时间是傍晚,诗人描绘了眼前草色在烟光笼罩下呈现出的凄凉景象,奠定了全诗的凄清基调。“望乡人”表明诗人身份,“滞淮西”则说明自己滞留他乡的处境,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埋下伏笔。颔联:“风传鼓角更初转,霜落关河斗渐低”,随着夜晚深入,更鼓角声在风中传来,点明时间的推移。“霜落关河”描绘出一幅寒冷、空旷的画面,“斗渐低”则暗示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进一步烘托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颈联:“梦欲成时逢雁过,愁方生处有乌啼”,诗人即将在梦中回到家乡时,大雁飞过的声音惊醒了他,而当忧愁涌上心头时,又听到乌鸦的啼叫。雁和乌的出现,打破了诗人短暂的宁静,增添了忧愁的氛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和难以排解。尾联:“家书仓卒应难达,不是秋来醉懒题”,诗人在前文借景抒情的基础上,直接抒发内心的无奈。表明自己并非因为秋来醉酒而懒得写家书,而是在这种仓促的情况下,家书实在难以送达家乡,将诗人因无法与家人通信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程嘉燧《青楼曲》

下一篇:明·邵正己《官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