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ún
yáng
sòng
bié

朝代:明作者:唐寅浏览量:2
xún
yáng
bái
qīng
zhěn
yǎn
gàn
guān
liáo
xià
xiàn
qīn
huì
lín
chán
yán
dāng
shí
fān
zhèn
zài
móu
móu
gōng
shí
nàn
cái
suǒ
wěi
xiǎo
rén
yǒu
dǎng
yán
yòng
shí
shì
wēi
zhōng
chén
zhì
shì
zuì
kān
bēi
lèi
kuàng
shì
qiū
fēng
sòng
bié
shí
shì
fēi
gōng
lùn
fēn
fēn
zài
cháo
tíng
zài
rén
jiāng
zhōu
máo
nián
nián
sài
tún

译文

孤独落寞的浔阳司马白居易,穿着青色的衣袍,衣摆遮住小腿,在官僚之中地位低微。曾经在朝堂上亲自向皇帝进言,敢于触碰君王的逆鳞,却忽然因为谗言被弃置在乡野。当时藩镇正在谋划叛乱,人们商议着像他这样的人才难以多得。想要挽救时代的危难必须依靠杰出的人才,那些卑劣无能的小人有什么用处。正直的言论不被采纳,时局就会陷入危亡,这是忠臣志士最令人悲痛的事情。一曲《琵琶行》弹罢,泪水就像一把把洒落,更何况是在这秋风萧瑟的送别时刻。是非对错的公正评论,一天天议论纷纷,其评判不在朝廷官员那里,而在民间百姓之间。将来在江州的茅屋之下,每年的伏日和腊日,百姓都会用鸡和猪来祭祀他。

逐句剖析

"寂寞浔阳白司马":孤独落寞的浔阳司马白居易,

"青袗掩骭官僚下":穿着青色的衣袍,衣摆遮住小腿,在官僚之中地位低微。

"献纳亲会批逆鳞":曾经在朝堂上亲自向皇帝进言,敢于触碰君王的逆鳞,

"忽以谗言弃于野":却忽然因为谗言被弃置在乡野。

"当时藩镇在谋逆":当时藩镇正在谋划叛乱,

"谋以如公不易得":人们商议着像他这样的人才难以多得。

"欲济时难须异才":想要挽救时代的危难必须依靠杰出的人才,

"琐尾小人有何益":那些卑劣无能的小人有什么用处。

"谠言不用时事危":正直的言论不被采纳,时局就会陷入危亡,

"忠臣志士最堪悲":这是忠臣志士最令人悲痛的事情。

"一曲琵琶泪如把":一曲《琵琶行》弹罢,泪水就像一把把洒落,

"况是秋风送别时":更何况是在这秋风萧瑟的送别时刻。

"是非公论日纷纷":是非对错的公正评论,一天天议论纷纷,

"不在朝廷在野人":其评判不在朝廷官员那里,而在民间百姓之间。

"他日江州茅屋底":将来在江州的茅屋之下,

"年年伏腊赛鸡豚":每年的伏日和腊日,百姓都会用鸡和猪来祭祀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浔阳送别图》是明代诗人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围绕浔阳送别图中的白居易展开,先写其被贬后的落寞处境与因直谏遭谗的经历,再感慨藩镇之乱时贤才的重要与小人的无用,继而点出送别场景的悲戚,最后提及民间对白居易的公正评价与纪念。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沉郁,展现了对白居易遭遇的同情及对时局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寅的《浔阳送别图》,其创作灵感源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送别场景,是一幅依据该诗诗意绘制的工笔青绿山水诗意图卷。此画风格精细,设色富丽。在作品中,唐寅借《琵琶行》的诗意抒发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同时通过画面内容批判了官场的腐败,表达了对忠臣志士的悲悯之意。画中所题“浔阳未必是天涯,两岸风情芦荻花”这两句诗,更是进一步深化了诗与画之间相互共鸣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寂寞浔阳白司马,青袗掩骭官僚下”开篇点出白居易在浔阳的处境。“寂寞”二字写出了白居易被贬后的孤独状态;“白司马”是他当时的官职,点明人物身份。“青袗掩骭”描绘了他穿着青色长衫、衣摆遮住小腿的朴素模样,与“官僚下”形成对比,突出他被贬后地位低下、远离官场核心的境遇,简单几笔便勾勒出人物落魄的形象。“献纳亲会批逆鳞,忽以谗言弃于野”两句追溯白居易被贬的原因。“献纳”指他曾向朝廷进言献策,“批逆鳞”化用典故,传说龙喉下有逆鳞,触之必怒,以此展露他敢于触犯权贵、直言进谏的行为,展现其刚直不阿的品格。“忽以谗言弃于野”则转折写出他因小人谗言而突然被贬斥到乡野,“忽”字强调了变故的突然性,暗含对朝廷听信谗言的不满,也为下文的感慨埋下伏笔。“当时藩镇在谋逆,谋以如公不易得”赞扬白居易的才能与价值。“当时藩镇在谋逆”点明时代背景,藩镇割据、图谋叛乱的局势正需要有才能的人来应对。“谋以如公不易得”直接抒发感慨,认为像白居易这样有能力的人难以多得,在动荡的时局中,他的才德显得尤为珍贵,从侧面反衬出朝廷弃用贤才的可惜。“欲济时难须异才,琐尾小人有何益”两句进一步强调贤才的重要性,并批判小人。“欲济时难须异才”直言要挽救时代的危难,必须依靠杰出的人才,这是对前句的呼应,再次肯定白居易这类人才的作用。“琐尾小人有何益”则反问,像那些卑劣无能的小人,对解决时局困难又有什么用处呢?对比鲜明,既突出了贤才的价值,也表达了对小人当道的愤慨。“谠言不用时事危,忠臣志士最堪悲”抒发对忠臣遭弃的悲叹。“谠言不用”指正直的言论不被采纳,“时事危”点明由此导致的时局危机,因果关系清晰,展现出朝廷不纳忠言的危害。“忠臣志士最堪悲”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最令人悲伤的是忠诚有识之士的理想无法实现,他们的遭遇是时代的悲哀,充满了对忠臣的同情。“一曲琵琶泪如把,况是秋风送别时”两句联想到白居易的经历与心境。“一曲琵琶”让人自然想到他的《琵琶行》,诗中他因琵琶女的遭遇感同身受而落泪,“泪如把”形容泪水之多,可见其内心的悲苦。“况是秋风送别时”进一步渲染氛围,秋风本就萧瑟,送别又添离愁,在这样的情境下,白居易的孤独与悲伤更添一层,情景交融,感染力强。“是非公论日纷纷,不在朝廷在野人”两句表达对公道自在人心的坚信。“是非公论日纷纷”写出关于白居易的评价众说纷纭,但“不在朝廷在野人”则指出真正的公正评价并不在朝廷的权贵之间,而在民间百姓心中,体现出诗人认为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贤才的价值终将被认可,暗含对世俗评价的清醒认识。“他日江州茅屋底,年年伏腊赛鸡豚”两句以想象作结,描绘白居易在江州被百姓爱戴的情景。“他日江州茅屋底”勾勒出白居易在江州的生活场景,简朴却安宁。“年年伏腊赛鸡豚”则写出每逢伏日、腊日等节日,百姓都会用鸡豚等祭品祭祀,以此表达对他的感念与敬爱,从百姓的角度印证了他的功德,也寄托了诗人对贤才终得认可的美好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袁中道《感怀诗五首其一》

下一篇:明·唐寅《流水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