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居庸关":缓步走出居庸关,
"水石响笙竽":溪水与山石相击发出笙竽般的乐声。
"北风震土木":北风震动泥土树木,
"吹石走路衢":吹得石块在道路上滚动。
"蹀躞上谷马":骑着上谷产的马缓缓行走,
"调笑云中姝":与云中郡的美女调笑。
"囊中何所有":行囊里装着什么,
"亲笔注《阴符》":是我亲手批注的《阴符经》兵书。
"马上何所有":马背上挂着什么,
"腰带五石弧":是需五石力才能拉开的强弓。
"雁门太守贤":贤明的雁门太守,
"琵琶为客娱":用琵琶弹奏招待宾客。
"大醉斫案起":酒酣时拍案而起,
"一笑捋其须":大笑着捋动胡须。
"振衣恒山顶":在恒山顶整理衣衫,
"拭眼望匈奴":擦亮眼睛眺望匈奴方向。
"惟见沙浩浩":只看见黄沙广阔无边,
"群山向海趋":群山向着大海的方向延伸。
"夜过虎风口":深夜穿过险峻的虎风口,
"马踏万松株":战马踏过万株松林。
"我有安边策":我有安定边疆的计策,
"谭笑靖封狐":谈笑间就能平定边疆的敌人。
"上书金商门":向朝廷上书陈述计策,
"傍人笑我迂":旁边的人嘲笑我迂腐。
明代文学家
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学家。字小修,别字冲修,号柴紫居士,晚号凫隐居士,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袁中道主张即使研究古文,也不可全部模仿,是“公安派”代表作家,与大哥袁宗道、二哥袁宏道并称“公安三袁”。早年声援兄长宏道所倡诗文革新运动,晚年继任公安派主将,为矫衰救弊而主张“本之以性灵,裁之以法律”。其诗早年以平易坦直为主,中年后转为幽深奇崛。其散文成就较高,常从贴近生活的细节入手,记人写景记事均鲜活生动、平实亲切。著有《珂雪斋近集》《珂雪斋前集》《珂雪斋外集》等。今人合编为《珂雪斋集》。
1. 分段赏析
“步出居庸关,水石响笙竽”两句是写走出居庸关所见所闻。“响笙竽”将流水山石的声响比作笙竽吹奏,赋予自然景象以音乐的美感,既写出了水石相击声音的动听,也暗含了诗人初出关时的些许兴致。“北风震土木,吹石走路衢”两句描绘边关的狂风。“震”字写出北风的强劲,仿佛能撼动泥土树木;“吹石走路衢”则以夸张的笔法,突出风势之猛,连石块都被吹得在道路上滚动,尽显边地环境的恶劣与壮阔。“蹀躞上谷马,调笑云中姝”两句刻画诗人的行旅情态。“蹀躞”写出骑马慢行的姿态,透着几分从容;“调笑云中姝”则展现出与边地女子互动的场景,为艰苦的旅途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也体现了诗人的随性。“囊中何所有,亲笔注《阴符》”两句写行囊中的物品。自问自答,点出是亲手评注的《阴符经》,《阴符经》多与谋略相关,这一细节既显露出诗人对兵书谋略的钻研,也暗示了他胸怀壮志。“马上何所有,腰带五石弧”两句写马身上的装备。同样以问答形式,引出“五石弧”,“五石”体现弓的强劲,腰间佩弓的形象,展现出诗人的勇武之气,与前文的谋略修养相呼应。“雁门太守贤,琵琶为客娱”两句写与雁门太守的交往。“贤”字直接赞太守品性,“琵琶为客娱”则描绘出太守以乐待客的情景,体现了边地人情的温暖,也为全诗增添了舒缓的氛围。“大醉斫案起,一笑捋其须”两句刻画诗人醉后的情态。“斫案起”动作豪放,尽显酒后的激昂;“一笑捋其须”则带着几分洒脱与自信,生动展现出诗人的真性情。“振衣恒山顶,拭眼望匈奴”两句写登高远眺的举动。“振衣”有整理衣襟、抖擞精神之意,表现出诗人在山顶的庄重;“拭眼望匈奴”则将目光投向边疆,暗含关注边事的情怀。“惟见沙浩浩,群山向海趋”两句描绘登高所见的景象。“沙浩浩”写出沙漠的广阔无垠,“群山向海趋”则以动态的笔触写群山奔向大海之势,展现出边地山河的雄浑壮阔。“夜过虎风口,马踏万松株”两句写夜间行旅的情景。“虎风口”点出地名的险峻,“夜过”更添几分惊险;“马踏万松株”则以“万松”衬环境的幽深,展现出行旅的艰辛。“我有安边策,谭笑靖封狐”两句抒发诗人的壮志。“安边策”表明有安定边疆的计谋,“谭笑靖封狐”则以轻松的语调说能平定边敌,尽显诗人的自信与豪情。“上书金商门,傍人笑我迂”两句写诗人的遭遇。“上书”是积极进言的举动,“傍人笑我迂”则形成对比,写出自己的主张不被理解,流露出壮志难伸的无奈与愤懑。
上一篇:明·袁中道《感怀诗五首其一》
下一篇:明·李东阳《尊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