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空月寒江露白":江面空阔,月色清寒,露水泛着白光,
# 江露:一作露华。指露水。
"何人船头夜吹笛":是谁在船头上对月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婉转的楚调变成吴侬软语,
# 吴音:吴地的方言。,参差:近似。
"定是江南远行客":一定是远离家乡的江南游子。
"江南万里不归家":漂泊江南万里不能归家,
"笛里分明说鬓华":笛声里分明诉说着流逝的年华。
# 鬓华:花白的鬓发。代指年华流逝。
"已分折残堤上柳":我已清楚堤上的垂柳被折残了,
# 折残堤上柳:古人有折柳相别的习俗,取柳谐音“留”。笛曲中有“折杨柳”曲,诗关合听笛,借此写离别漂泊。,已分:已经。
"莫教吹落陇头花":莫要让笛声再吹落陇头的梅花。
# 莫教吹落陇头花:谓盼望有亲朋书信寄来,言客愁。陇头花,代指书信。本《太平御览》卷九七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并附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陇头,陇山顶上。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
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吴中四杰”之一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字孟载,号眉庵,祖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元末曾为张士诚记室,不久辞去。明初,任河南荥阳令,官至山西按察副使,后被谗夺职,服劳役于京,卒于工所。杨基是杨维桢的弟子,当时称二人为“老杨”“少杨”。其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并称“吴中四杰”,亦称“明初四杰”,共创北郭诗社。他以诗著称,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长于诗律,写景新巧,抒情细腻,辞藻秾丽,色彩明爽,诗风轻柔,韵致浓郁。其词也有相似的风格,颇有香奁体风致,但能做到香而不软,丽而不艳。代表作品有《初春》《雪中柳》《清平乐·江宁春馆写怀》《蝶恋花·春闺怨》等。著有《眉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闻笛诗。描写了秋夜江上闻邻船笛声的情景,从“楚调转吴音”的曲调变化中,听出吹笛者应是江南游子。诗中“笛里分明说鬓华”一句,既写吹笛人,也暗含听笛人的感怀,流露出漂泊在外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已分折残堤上柳”化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的典故,原指笛曲《折杨柳》引发的思乡之情,诗人借此暗喻漂泊游子对故园的深切思念。情景交融:“江空月寒露华白”以空阔江面、寒月白露的萧瑟之景,与诗人闻笛时孤寂怅惘的心境相互映衬,营造出凄清深远的意境。铺垫:“何人船头夜吹笛”以疑问句式开篇,为后文对吹笛者身份的猜测和情感抒发埋下伏笔,使全诗情感发展自然流畅。
3. 分段赏析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秋夜江景。月光清冷地洒在空旷的江面上,露水凝结成霜,泛着微微白光。就在这静谧的夜色中,不知是谁在船头吹奏起悠扬的笛声。“何人”二字用得巧妙,既表现出诗人对吹笛者的陌生与好奇,又为下文对笛声的揣想埋下伏笔。此时的江面显得格外空旷寂寥,唯有那不知从何处飘来的笛声,打破了夜的沉寂。秋夜的寒意与笛声的悠扬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江夜图景。诗人独坐舟中,耳闻这突如其来的笛音,心中不免泛起层层涟漪。“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这两句细致描摹了笛声的变化。起初是楚地特有的悠扬曲调,渐渐转为吴地柔婉的音韵。笛声这般流转变化,让听者不禁揣测,吹笛之人想必是远离江南故乡的游子。诗人耳闻笛音,心随声动,从曲调的转换中听出了游子的乡愁。楚调转为吴音的过程,既展现了吹笛者技艺的精妙,又透露出其身处异乡的孤寂。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那饱含思乡之情的笛声,也感受到了诗人闻声生情的细腻心思。“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这两句道出了游子漂泊的辛酸。江南的游子远离故土万里之遥,归期遥遥无望,这份思乡之情可想而知。那幽幽笛声仿佛在诉说,岁月的风霜已染白了游子的双鬓,思乡的愁绪让人未老先衰。诗人从笛声中听出了游子的心声,也寄托了自己的感慨。这样的描写,既深化了对吹笛者形象的刻画,又让笛声蕴含的情感更加丰富动人。笛音袅袅,不仅传递着游子的乡愁,也映照着听者的心境,为下文情感的进一步抒发埋下了伏笔。“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这两句继续描写笛声的意境。前句让人想起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的诗意,说的是那《折杨柳》的曲调被反复吹奏,仿佛要将堤岸的柳枝都折断了。后一句则暗含多重典故:既有李白笔下笛曲《梅花落》的意象,又融合了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寄梅之情,还隐现着宋之问“陇头梅花发”的思乡之意。诗人将这些典故自然糅合,既写出笛声的哀婉动人,又寄托了深切的思乡情怀。两句对仗工整,“折残”对“吹落”,“堤上柳”对“陇头花”,在音韵和意境上都相得益彰。这样的写法,让笛声承载的情感更加丰富厚重,也让诗句读来格外动人。
4. 作品点评
通览全诗,其妙处在于不直接描摹笛声之美,亦不直抒听者感动,而是借笛者情思寄托身世之感。笛声即心声,吹者与听者心意相通,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诗中尤擅营造意境。“江空月寒露华白”寥寥七字,便勾勒出凄清寂寥的秋江夜色,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杨基诗风虽承杨维桢之纤丽,入明后更重气格。此作取法中唐,清新生动而不失质朴。
# 这首七言短古全写闻笛,但只从笛声上着笔,用推测叮咛之词,把自己与吹笛人融为一体,流露出浓郁的乡思。诗承中唐李颀、常建一派而来,质朴清妙,不着元末“铁崖体”一派艳丽险怪的色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古诗观止》
# 杨基的诗以富于情致见称。明代大诗人王世贞评其诗“如西湖柳枝,绰约近人。”(《艺苑巵言》)这首诗清新流畅,造语自然,纯以白描手法把作者闻邻船吹笛的感受娓娓道来,并没有堆砌愁怨之类的词语,然而作者浓郁的乡愁却跃然纸上,拂之不去。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明今《古代诗歌赏析》
# 这首诗当亦作于奉使湖广时……全诗以“远行客”的身份,听“远行客”之笛声,故感受格外真切。景色的描绘,烘托了音乐的意境。最后两句将《折杨柳梅花落笛曲名融化入诗,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也十分自然而动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山林《元明清诗鉴赏》
# 这首七言古诗写听邻船吹笛,从笛声里臆测吹笛人的身世,实际是暗寓自己的命运末尾更写出笛音的悲伤,令人不能自已:生怕吹落陇头花,寄托了年华已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关注留恋。
包头师范学院教授崔文恒《中国历代名诗今译》
上一篇:明·道原法师《独坐》
下一篇:明·袁中道《感怀诗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