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堂前池水赤":凉风台前的池水呈现红色,
"赤星射空虹贯日":红色的星星射向天空,彩虹横贯太阳。
"斛律美人生抱玦":斛律家的美人活着时怀抱玉玦,
# 抱:一作把。
"死向青天待明月":死后面向青天等待明月。
"君不见晋阳书中临绝语":您没看见晋阳书中那些临终的话语,
"曾为乐陵求乐处":曾为乐陵王寻求安乐的地方。
"百年无罪君莫冤":一生没有罪过,请君王不要冤屈他,
"济南何在是谁言":济南王在哪里这话是谁说的,
"不须更问华林园":不必再问华林园了。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整首诗借凉风台及相关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无辜者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历史真相和是非的探究。
2. 写作手法
用典:“斛律美人生抱玦”运用斛律光家族典故。该典取自《北齐书》,指北齐名将斛律光之女在父亲遭谗言被诛后怀抱玉玦殉节。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为诗歌增添了悲剧色彩,更借美人的刚烈之举,写出北齐政治环境的黑暗与残酷,引发读者对斛律光家族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借古讽今:全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诗中描绘的北齐,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斛律光这样的名将无辜蒙冤,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衰败。诗人将北齐的历史与明代的现实相联系,传达出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与忧虑。
3. 分段赏析
“凉风台前池水赤,赤星射空虹贯日”,开篇以“池水赤”的实景与“赤星”“虹贯日”的天象,营造出一种诡异而凝重的氛围,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不祥之事,为下文讲述斛律光的冤案铺垫了沉重的基调。“斛律美人生抱玦,死向青天待明月”,写斛律光的家人抱着玉器赴死,面向青天等待明月,“玦”常含决绝之意,此处既体现出他们面对死亡的不屈,也暗含着对清白的坚守,“待明月”则寄寓着对公正的期盼,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悲壮。“君不见晋阳书中临绝语,曾为乐陵求乐处”,点出晋阳书中斛律光临终前的话语,他曾为乐陵王寻求安乐之处,却落得如此结局,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出人物命运的无常,以及历史的残酷。“百年无罪君莫冤,济南何在是谁言,不须更问华林园”,直接抒发对斛律光蒙冤的不平,“百年无罪”点明其清白,反问“济南何在”“是谁言”,流露出对诬陷者的愤慨,而“不须更问华林园”则暗示了类似的历史悲剧在华林园等地也可能上演,将对个案的感慨扩展到对历史上同类事件的反思,让情感更为深沉。
上一篇:明·王叔承《西湖歌》
下一篇:明·卞同《倪云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