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萧萧淮水长":秋夜落叶萧萧,江潮滚滚,
# 萧萧:象声词,这里是草木摇落声。
"故园归路更微茫":我行进在回归故园的路上,因目迷心乱而前路茫茫。
# 微茫:无边无际的样子。,归路:回去的路。,故园:故乡。
"一声新雁三更雨":在这半夜三更的沥沥细雨中,突然听得一声鸿雁啼叫,
# 三更:半夜时分,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新雁:初来的雁。
"何处行人不断肠":怎么能不叫行路之人断肠流泪呢。
#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行人:出门在外的人。
明初诗人
袁凯(1310~1387?),明初诗人。字景文,自号海叟。曾以《白燕》诗得名,故人称“袁白燕”,祖籍华亭(今上海松江)。洪武初举于乡,以荐授监察御史,后因对答不称帝旨,托疾辞归。袁凯的诗作言及现实很少,只在个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其诗古体多学《文选》,近体多学杜甫。何景明称其为“国初诗人之冠”。代表作品有《客中除夕》《从军行》。著有《海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中描绘了落叶萧萧、淮水悠长、新雁哀鸣、三更冷雨等悲凉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因归乡之路渺茫,欲归不得的百感交集与柔肠寸断之情,渲染出其凄清冷寂的心境,同时隐含着对世路崎岖的沉痛感慨。
2. 写作手法
化用:“落叶萧萧淮水长”,化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杜诗描绘夔州秋景,营造雄浑悲凉氛围;此诗在南京长江边,借“萧萧”摹写落叶声,结合“淮水长”,营造出秋意萧瑟且带有羁旅愁思的氛围,借经典意象引发读者共鸣,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漂泊之感。
3. 分段赏析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首句化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象,与“淮水长”相结合,描绘出一幅秋风瑟瑟、落叶飘零,淮水悠悠流淌的凄清画面。“萧萧”一词,生动地摹写出落叶飘落时的声响,仿佛能让人听到那秋风扫落叶的簌簌声,营造出浓郁的秋意和萧瑟之感。“淮水长”则展现出江水的悠长浩渺,给人以无尽的空间感。而“故园归路更微茫”中的“微茫”二字,可谓是诗眼,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故园归路在诗人心中模糊难辨的状态,更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归乡的希望渺茫,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惆怅。从表达技巧上看,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眼前秋景的细致刻画,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归路难寻而生出的伤感之情,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两句诗,看似在写景,实则句句含情,为后文进一步抒发思乡之情做了有力的铺垫。同时,从内容主题角度深入探究,南京到松江实际距离并非遥不可及,但诗人却强调归路“微茫”,这暗示了他被官场束缚,身不由己,无法自由归乡的困境,其中蕴含着对官场险恶的无奈与愤懑。“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一声新雁”,在寂静的秋夜中,新雁的一声鸣叫显得格外清晰,以动衬静,更突显了夜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这一声雁鸣,仿佛是远方故乡对诗人的呼唤,又像是自由的象征,与诗人被束缚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激发了诗人思归的急切心情。“三更雨”,秋雨淅淅沥沥,一直下到三更,这漫长的雨夜,不仅渲染出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在思乡的愁绪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百无聊赖与沉闷心境。结句“何处行人不断肠”,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痛苦,而是宕开一笔,以反问的语气,说在这样的情境下,任何一个离乡的行人都会肝肠寸断。这种委婉含蓄的笔法,避免了情感的直白宣泄,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深沉与复杂。它既包含了诗人自身的思乡之苦,又隐含着对世路崎岖的感慨,暗示着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像他这样漂泊异乡、身不由己的人不在少数,大家都在承受着生活的苦难,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4. 作品点评
《客中夜坐》是明代袁凯的七言绝句。诗中看似选用“落叶”“新雁”陈旧意象,却巧妙以情驭景,将欲归不得的沉痛情感隐藏其中,呈现出欲说还休的韵味。语言风格质朴却含深意,以委婉含蓄之笔,避免直露抒情,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孤寂愁苦,将归乡困境与无奈展现出来。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因情会景,复因景生情,进而以景显情,情融景中,情深意切,把游子思乡的情绪渲染到极点,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现代中共江苏省盐城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朱枝富《悲愤愁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