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yàn

朝代:明作者:袁凯浏览量:3
guó
piāo
líng
shì
fēi
jiù
shí
wáng
xiè
jiàn
yīng
yuè
míng
hàn
shuǐ
chū
yǐng
xuě
mǎn
liáng
yuán
shàng
wèi
guī
liǔ
chí
táng
xiāng
mèng
huā
tíng
yuàn
lěng
qīn
zhào
jiā
mèi
duō
xiāng
xiàng
zhāo
yáng
diàn
殿
fēi

译文

在故国飘泊流落,江山依旧,人物已非,往时王谢堂前也少见这样的白燕。明亮的月光照着汉水辨不出它的身影,大雪纷飞还没飞回梁王的兔园。在柳絮飞舞的池塘边进入香甜的梦乡,冷意侵人的时候梨花已开满庭院。赵家姐妹生性喜欢嫉妒,切记不要往昭阳殿中飞舞翩跹。

逐句剖析

"故国飘零事已非":在故国飘泊流落,江山依旧,人物已非,

"旧时王谢见应稀":往时王谢堂前也少见这样的白燕。

# 王谢:王导和谢安,二人为东晋的名臣贵族,住在金陵乌衣巷,宅院十分豪华。

"月明汉水初无影":明亮的月光照着汉水辨不出它的身影,

# 汉水:即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源于陕西,在武汉入长江。

"雪满梁园尚未归":大雪纷飞还没飞回梁王的兔园。

# 梁园:唐寇豹《白赋》“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瘐亮之楼,月明千里”。 瘐楼、梁园都是才俊之士聚合之所。谢惠连《雪赋》“云岁将暮,寒风积梁王与邹阳、枚乘等游梁园,赋《雪赋》”。诗即用此典。

"柳絮池塘香入梦":在柳絮飞舞的池塘边进入香甜的梦乡,

"梨花庭院冷侵衣":冷意侵人的时候梨花已开满庭院。

"赵家姊妹多相忌":赵家姐妹生性喜欢嫉妒,

# 赵家姊妹:指汉成帝赵皇后飞燕及其妹。

"莫向昭阳殿里飞":切记不要往昭阳殿中飞舞翩跹。

# 昭阳:汉宫殿名,即赵飞燕姊妹所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燕》是明代诗人袁凯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白燕为吟咏对象,借物抒怀,通过描绘白燕的孤高形象与飘零际遇,暗喻诗人身处乱世的身世之悲与高洁自守之志。此诗首联用刘禹锡诗句触题,总赞一笔,并就其所沉积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化丰富了内涵;中间颔、颈两联着重写燕体之白,以柳絮、梨花等洁白的景色,造成典型意境,衬托白燕;尾联转过笔势,忽作充分拟人化的奇想,希望白燕洁身自重,尤见诗人殷殷之情。全诗多用典故与隐喻,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勾连白燕的形神,将自然物象与人生境遇交织,寄托了诗人对故国沦亡的哀思、对宦海险恶的警惕以及对自身气节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人

袁凯(1310~1387?),明初诗人。字景文,自号海叟。曾以《白燕》诗得名,故人称“袁白燕”,祖籍华亭(今上海松江)。洪武初举于乡,以荐授监察御史,后因对答不称帝旨,托疾辞归。袁凯的诗作言及现实很少,只在个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其诗古体多学《文选》,近体多学杜甫。何景明称其为“国初诗人之冠”。代表作品有《客中除夕》《从军行》。著有《海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燕》的创作背景与元明易代之际的社会动荡密切相关。袁凯历经元末战乱与明朝初立,目睹朝代更迭中的世家凋零与政治倾轧。诗中“故国飘零”“旧时王谢”等语,既暗指元代贵族的没落,也折射诗人对前朝风物的追怀。而“赵家姊妹”“昭阳殿”等典故,则隐喻明初严酷的政治环境,表达了对卷入权力斗争的忧惧。袁凯晚年因惧祸佯狂归隐,此诗或作于其洞察时局险恶、萌生退意之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又是一首咏物诗,借咏白燕抒写乱世文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坚守。全诗以白燕飘零无依的生存状态为主线,通过月夜汉水、雪覆梁园等清冷意象,暗喻诗人历经朝代更迭的身世漂泊;又以柳絮梨花的芳洁意象,象征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追求。尾联借赵飞燕姐妹争宠典故,警示莫入权力漩涡,表达了对政治斗争的清醒认知与疏离态度。全诗将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熔铸一体,形成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化用“旧时王谢”“梁园积雪”“赵家姊妹”等历史典故,以虚笔勾连白燕的形神。如“王谢”暗引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之句,暗示世家凋零的沧桑;“赵家姊妹”借汉代宫闱倾轧影射明初政治险恶,典故与隐喻交织,赋予白燕超越物象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通篇以白燕为寄托,表面咏物,实则抒怀。“飘零”“未归”写燕之漂泊,实指诗人身世浮沉;“莫向昭阳殿里飞”以劝诫白燕的口吻,婉转表露远离权力纷争、坚守高洁之志。

3. 分段赏析

首联“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开篇点题,以王谢堂前燕的典故暗写朝代更替。白燕目睹故国变迁、旧族凋零,“飘零”二字既写燕之无依,亦喻人之遭际,奠定全诗苍凉基调。颔联“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巧用时空对照:月下汉水凸显白燕之皎洁如雪,梁园积雪暗用司马相如梁苑赋雪的典故,以积雪未消喻指政治严寒未退,暗示归隐之由。颈联“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转写春日景象,柳絮暗合谢道韫咏雪之典,与白燕毛色相映;梨花之冷既写春寒料峭,亦喻宦海清冷,物我交融间见出诗人孤高心性。尾联“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化用赵飞燕姐妹争宠汉宫之事,“相忌”二字直指权力倾轧之险,结句郑重劝诫白燕远离是非之地,彰显诗人明哲保身之思与精神洁癖。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白燕为核心意象,摒弃对燕之形貌的直接描摹,转而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与意境营造,展现其超凡脱俗的神韵。相较时太初原作拘泥于形色的刻画,袁凯更注重以象征与隐喻构建诗意空间,既暗含对时局的隐喻,又寄寓自身孤高自守的品格,使咏物与言志浑然一体,艺术境界更为深远。这种以虚写实、以境传神的手法,堪称明初咏物诗中独树一帜的佳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白燕》最下最传,诸高者顾不传。

明文学家李梦阳《明诗三百首》

# 这是一首咏物诗,结合用典,以明月满地、柳絮飞舞、梨花冷衣等景象暗喻白燕的轻盈和白洁,自然而贴切。结尾用赵飞燕之典,既扣合一“燕”字,又暗寓诗人的感慨,使诗的容量增大。全诗秀丽流畅,构思巧妙,确为咏物之佳作。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元明清诗文》

# 此诗全用暗喻,用衬托,把白燕的纯洁、轻盈、温馨的性格,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用典亦贴切含蓄,隐寓感叹,颇有一唱三叹的韵致。

不详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明诗三百首》

# 这首诗是典型的咏物诗,刻绘了白燕的体态品质;尾联用赵飞燕事,即物达情。

不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万建中《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集外卷》第二版

# 此诗中二联咏物工整,既写白燕,又不粘着白燕,历来为人们所称赏。然全诗缺少寄托,就咏物抒情而言显得不够。

不详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黄毅《明诗观止》

#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长信秋词》称:“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以宫廷妇女自叹不如寒鸦尚能亲近君王,表达其胸中郁结已久的怨愤。孟迟的《长信宫》也说:“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这里却叮嘱白燕不要飞进昭阳殿中,以免惹是生非。既写燕子,也写自身,亦人亦物,不粘不脱,既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的情怀,也隐含着忧谗畏讥、远离是非之地之意。咏物诗一般要图形肖貌,《白燕》不滞于燕子形象不工细描摹体态风神,重在神似,写白燕,全篇却无一“白”字也无一“燕”字避开了功在密附的细致描摹,构思别致,用典也颇见新意,但不免有雕琢之迹。

不详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晓兰《元明清名诗鉴赏》

# 全诗在艺术技巧方面已极妍尽态,但是,咏物诗还讲究有寄托,本篇除以“故国飘零”略点兴亡之慨外,通体仅著力在物的本身描幕铺写,故缺乏更多引人感喟深思的内容。前人之所以不满意,或许即在于表现技巧有余而情味发泄无余,没有更深层的意境含蕴吧。

不详原语言文学所研究员乔力《诗歌卷(五)——辽、金、元、明》

# 诗采取咏物诗的典型作法,在用典用句时密合所咏对象,变化含浑,句句贴切白燕。首联通过“见应稀”三字,反衬白燕。颔、颈两联,连用四句景语,通过明月、白雪、柳絮、梨花种种洁白的景物,从虚实两个方面突出“白字。尾联借用赵飞燕事,暗中以“燕”字关联,转入咏物达志,写失宠后妃。诗轻巧清丽,不囿于典句,前后相和,流丽浑成,写尽白燕体态,确为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不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袁凯《远客》

下一篇:明·纪青《西湖竹枝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