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明作者:戚继光浏览量:3
jiàn
héng
kōng
xīng
dǒu
hán
suí
píng
běi
zhēng
mán
nián
fēng
hóu
yìn
yuàn
xué
yōu
rén
zhù
shān

译文

一剑横举空中,连星斗都仿佛染上了寒意,刚刚跟随大军平定北方,又要即刻征讨南方的蛮夷。待将来功成获得封侯的印信,我愿效仿那隐居的贤士,在此山间长住栖息。

逐句剖析

"一剑横空星斗寒":一剑横举空中,连星斗都仿佛染上了寒意,

"甫随平北复征蛮":刚刚跟随大军平定北方,又要即刻征讨南方的蛮夷。

"他年觅得封侯印":待将来功成获得封侯的印信,

"愿学幽人住此山":我愿效仿那隐居的贤士,在此山间长住栖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武夷》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作七言绝句。诗首句 “一剑横空” 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武将的征战形象,次句 “南北东西几点霜” 承接前句,以 “几点霜” 暗喻南北转战的岁月痕迹。后两句 “未报君恩知死所,愿学幽人住此山” 笔锋一转,前半句直言尚未完成报国之责的现实考量,后半句则表露功成后归隐武夷的心愿。全诗四句,既呈现了武将沙场征战的生涯轨迹,也隐含对平和生活的向往,在功业追求与个人志趣的交织中展现真实心境。末句 “愿学幽人住此山”,以 “愿学” 二字自然流露出对山林宁静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儒将在责任与个人理想间的典型价值取向,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大败倭寇,解除东南沿海倭患,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寇不敢犯。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罢归。万历十六年病逝,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其诗苍劲豪壮、慷慨激昂,既能表达戎马豪情,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也能表现士兵生活。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武夷》的创作背景与戚继光在隆庆元年(1567年)冬应召北上抵御鞑靼威胁的军事经历密切相关。彼时东南倭患虽平,但北疆边防吃紧,朝廷为巩固边务,调戚继光训练边兵。他北上不久即上《请兵破虏四事疏》献策,却因官员谗言阻挠,仅获任禁军神机营副将。次年(1568年)夏,在蓟辽总督谭纶力荐下,戚继光升任蓟州等地的防务总指挥,却因与前任总兵郭琥的权力矛盾,一度难以统合诸将。此诗或作于其赴任北上途中或任职初期,既暗含对北疆防务的深谋远虑,亦折射出他身处官场倾轧仍坚守边疆使命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一剑横空星斗寒”以“一剑”开头,用夸张的手法把剑的光芒和天上的星星联系起来,给人一种寒冷、强烈的感受。“横空”既说明剑的气势很猛,也能看出诗人的豪迈;“星斗寒”则用星星的冷光,进一步烘托出边塞征战的紧张肃杀氛围,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融入了内心的感受。“甫随平北复征蛮”里的“甫”字说明时间很紧凑,体现诗人刚结束北方的战争,马上又投入到南方平定叛乱的任务中,连续征战的辛苦可见一斑。“平北”和“征蛮”分别指他在北方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经历,和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功绩。“他年觅得封侯印”直接说出了对功名的期待,“觅得”二字带着主动争取的意味,和第一句的锐利剑气相呼应。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愿学幽人住此山”笔锋突然一转,用“幽人”的意象表现出对远离世俗纷扰生活的向往,“此山”特指武夷山,既点明了题目中的山,又用山水的宁静来对比征战的动荡,展现了当下对平静生活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许宗鲁《渡白沟》

下一篇:明·蒋山卿《晓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