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征肇延津":清晨从延津启程,
"明晨临大河":次日清晨便抵达黄河之畔。
"洪源下积石":黄河从积石山奔涌而下,
"砥柱屹嵯峨":砥柱山巍然屹立在急流中间。
"渺渺梁宋区":极目远眺梁宋地区,
"汗漫纵经过":河水茫茫纵横其间。
"自非陵与岸":若不是有丘陵与河岸,
"于安障其波":又怎能将这汹涌波涛阻拦。
"扬帆赴中流":扬起船帆驶向中流,
"四顾莽无涯":四下望去一片浩渺无边。
"崇云徂广泽":层层乌云掠过广阔水面,
"迅风夕吹沙":傍晚的狂风卷起沙尘漫天。
"积阴不可测":阴云密布深不可测,
"鱼龙偃相加":水中的鱼龙仿佛在暗中沉潜。
"前无千尺梁":眼前没有千尺长桥可渡,
"一苇胡足夸":一根芦苇又怎值得称夸漂远。
"人生寡恒居":人生在世少有固定居所,
"奚异波上槎":何尝不像那浪尖上的浮槎辗转。
"岂无舟楫志":并非没有乘舟破浪的壮志,
"漂泊当奈何":只是漂泊无定又能如何改变。
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代表人物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受太监刘瑾排挤罢官,后由李东阳荐复官。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独上书救之。历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为人志操耿介,鄙视荣利,为明代文学流派“前七子”之一。他与李梦阳并称“何李”,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并称“四杰”。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等。
1. 分段赏析
“夙征肇延津,明晨临大河”两句交代行程。“夙征”“明晨”以时间紧凑见出行之急切,“肇延津”“临大河”点明从延津出发、次日抵达黄河的路线,简洁勾勒出渡河前的准备,为全诗叙事奠定基调。“洪源下积石,砥柱屹嵯峨”二句写黄河源头与砥柱山。“洪源下积石”追溯黄河从积石山奔涌而来的壮阔源头,“砥柱屹嵯峨”突出中流砥柱的巍峨险峻,二者以雄浑意象展现黄河的磅礡气势与自然伟力,暗含对地理奇观的赞叹。“渺渺梁宋区,汗漫纵经过”转向地域感慨。“渺渺”状梁宋平原辽阔,“汗漫”写河水漫流无际,诗人随波经过这片广袤区域,在空间的宏大叙事中,既见渡河行程的漫长,亦隐含对历史沧桑的慨叹,景中融情而含蓄。“自非陵与岸,于安障其波”以议论承上。诗人感叹若非有丘陵与河岸,何能阻挡黄河汹涌波涛?表面写自然地理的约束作用,实则隐喻社会秩序需有根基支撑,借黄河之险寓含对家国稳定的思考,视角由自然转向人世。“扬帆赴中流,四顾莽无涯”描绘渡河场景。“赴中流”见扬帆破浪的果敢,“四顾无涯”写黄河浩渺无垠的壮阔,一“赴”一“顾”形成动态与静态的对照,既显诗人直面险途的勇气,亦衬出个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崇云徂广泽,迅风夕吹沙”渲染环境险恶。“崇云”压顶、“迅风”卷沙,黄昏时分的黄河流域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徂”“吹”二字强化天气的动态变化,为渡河增添紧张氛围,暗示行程的艰辛与不可预测。“积阴不可测,鱼龙偃相加”深化幽深之感。“积阴”写云层厚重、天色昏暗,“鱼龙偃相加”以传说中水族潜伏暗喻水下险象环生,虚实结合中既写实黄河的深不可测,亦借神话意象烘托渡河时的心悸与敬畏。“前无千尺梁,一苇胡足夸”直抒渡河之难。“千尺梁”指高大桥梁,“一苇”化用《诗经》“一苇杭之”,诗人慨叹眼前无桥可渡,即便是“一苇”浮水亦难凭恃,以对比手法突出渡河条件的匮乏与前路的渺茫。“人生寡恒居,奚异波上槎”由渡河引申至人生。以“波上槎”比喻人生漂泊无定,“寡恒居”直言居无定所的常态,将个体命运与渡河的起伏相勾连,借自然现象哲思人生本质,议论中见出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岂无舟楫志,漂泊当奈何”以反问收束情志。“舟楫志”喻济世抱负,“漂泊”状现实处境,诗人空有抱负却如舟楫漂泊无法自主,反问中饱含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无奈,既扣紧渡河主题,亦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普遍人生困境的思考。
上一篇:明·陈第《感古十四首其一》
下一篇:明·谢榛《榆河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