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lián

朝代:明作者:文徵明浏览量:3
héng
táng
西
tóu
chūn
shuǐ
shēng
huā
luò
zhào
rén
míng
huā
shēn
àn
biàn
rén
yǒu
shí
wén
shēng
shēng
wǎn
zhuǎn
shuí
jiā
shuāng
ráo
lán
zhǔ
chóu
zhǔ
jiàn
hóng
shǎng
shuǐ
zhōng
jīng
shuāng
yuān
yāng

译文

横塘的西头春天来了,水面上涨起了春水,在夕阳的映照下,荷花闪耀着明亮的光色。荷花盛开,荷叶茂密,都看不清采莲的人了,偶尔从荷叶底下,能听到悦耳的歌声传来。这婉转悠扬的歌声是哪家的女子唱的呀,只见她自己划着双桨,轻击着长满兰草的小洲。她一点也不担心击水溅湿自己红色的衣裳,这击水的动静惊起了水中的一对鸳鸯。

逐句剖析

"横塘西头春水生":横塘的西头春天来了,水面上涨起了春水,

"荷花落日照人明":在夕阳的映照下,荷花闪耀着明亮的光色。

"花深叶暗不辨人":荷花盛开,荷叶茂密,都看不清采莲的人了,

"有时叶底闻歌声":偶尔从荷叶底下,能听到悦耳的歌声传来。

"歌声宛转谁家女":这婉转悠扬的歌声是哪家的女子唱的呀,

"自把双桡击兰渚":只见她自己划着双桨,轻击着长满兰草的小洲。

"不愁击渚溅红裳":她一点也不担心击水溅湿自己红色的衣裳,

"水中惊起双鸳鸯":这击水的动静惊起了水中的一对鸳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莲图》是文徵明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首联描绘出横塘西畔春水涨溢、夕阳映照荷花的明丽景象,奠定清新明快的基调;颔联转而刻画荷塘深处,采莲女隐于花叶间难见身影,只闻歌声婉转传来,以声衬静,增添画面的灵动与神秘感;颈联和尾联聚焦采莲女,点明歌声主人,描绘其挥桡击水、不顾溅湿红裳的活泼姿态,以及鸳鸯受惊而起的动态场景,将人物的天真烂漫与自然的生机盎然融为一体。全诗以细腻笔触勾勒江南水乡采莲图景,以明快流畅的语言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春日荷塘的清新之美与采莲生活的闲适意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横塘西头春水生,荷花落日照人明”两句是对采莲环境的全景描绘。“横塘西头”点明地点,“春水生”以简洁三字交代季节与水势,暗含生机萌动之感;“荷花落日”从视觉切入,勾勒夕阳映照荷花的明丽画面,“照人明”不仅写荷之绚烂,更将光影效果延伸至人的感知,渲染出温暖明亮的氛围,为全诗奠定清新基调。“花深叶暗不辨人,有时叶底闻歌声”两句由景及人,采用虚实相生之法。“花深叶暗”极写荷塘茂密,遮蔽视线,“不辨人”巧妙暗示采莲女隐于其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时叶底闻歌声”以听觉打破视觉的静态,用若隐若现的歌声引发读者想象,以声衬静,增添画面的朦胧美感与灵动意趣。“歌声宛转谁家女,自把双桡击兰渚”两句聚焦采莲女的形象与动作。“歌声宛转”承接上句,直接描摹歌声的悦耳悠扬,以问句“谁家女”引发好奇;“自把双桡击兰渚”则以动态画面展现女子自在的姿态,“自”字凸显随性洒脱,“击兰渚”的动作既写出采莲劳作的节奏,又赋予场景韵律感,使人物鲜活跃然纸上。“不愁击渚溅红裳,水中惊起双鸳鸯”两句以细节刻画深化意境。“不愁击渚溅红裳”直写女子的天真烂漫,不顾水花溅湿华裳,突出其无拘无束的性格;“水中惊起双鸳鸯”以动衬静,将女子的活泼与鸳鸯的受惊相呼应,既增添画面的动态美感,又暗喻自然与人物的和谐共生,余韵悠长,将采莲场景的生机与趣味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陈子龙《画堂春·雨中杏花》

下一篇:明·王琏《石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