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碧深红大半残":粉红的桃花、嫩绿的叶子,大半都被风雨打残了,
"恶风催雨剪刀寒":又凶又冷的风催着雨下,吹在人身上像冰剪刀割肉一样冷飕飕的。
"桃花不比杭州女":(你看)这桃花可比不上杭州城的姑娘啊,
"洗却胭脂不耐看":它被雨水冲掉了颜色,就变得根本没法看了。
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别字孺修,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从李贽问学,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和主将。袁宏道力矫当时的复古模拟之弊,主张“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并且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真率自然,独具一格,其小品文尤受人推崇。著有《袁中郎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浅碧深红大半残”:直接描绘风雨过后桃花的景象。“浅碧”指青绿叶,“深红”指浓艳桃花,两种鲜亮色彩本应明媚,却被“大半残”三字骤然打破,呈现出一片凋零狼藉之态,暗示风雨的无情摧残,奠定了全诗萧索感伤的基调。次句“恶风催雨剪刀寒”:进一步刻画风雨的狂暴与带来的寒意。“恶风催雨”点明风雨交加且来势猛烈,“剪刀寒”是精妙的比喻,将刺骨寒风比作冰冷的剪刀,既形象写出风如刀刃般锋利切割,又传达出深入肌骨的寒冷感受,强化了首句残败景象的成因。第三句“桃花不比杭州女”:诗意转折,引入对比。“桃花不比”明确点出桃花逊色之处,将自然物象(桃花)与人文意象(杭州女子)并置,为下句的评判埋下伏笔,也为全诗注入一层深意。末句“洗却胭脂不耐看”:承接上句点明桃花为何不如杭州女子。“洗却胭脂”巧妙双关,一指桃花被风雨冲刷洗净艳丽颜色,暗指卸去人工修饰;二喻指失去外在装扮。结果是“不耐看”(经不起细看、不美),这不仅是对雨中残桃直观的描写,更隐喻桃花之美依赖于外在色泽(如胭脂),一旦失去便黯然失色,衬出杭州女子的天然风韵或内在美质,使对比更加鲜明。
上一篇:明·全室宗泐《水竹居图》
下一篇:明·高岱《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