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宿

朝代:明作者:汤显祖浏览量:4
qiū
jiāng
huǒ
kàn
cán
yuè
yìng
lín
wēi
guāng
shuǐ
niǎo
jīng
yóu
宿
lěng
liú
yíng
shī
湿
fēi

译文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逐句剖析

"寂历秋江渔火稀":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

# 渔火:夜间渔船上的灯火。,寂历:寂寞、冷落。

"起看残月映林微":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

# 微:隐约,微弱,这里指残月的清淡光芒。,残月:这里指下弦月。

"波光水鸟惊犹宿":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

# 犹:仍然。

"露冷流萤湿不飞":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 湿:浸湿。,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宿》是明代诗人汤显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篇两句勾勒出秋江远眺之景:残月低垂西方天际,江上渔火星星点点,微弱月光洒在树梢,营造出万籁俱寂的静谧氛围。后两句则聚焦秋江近景,描绘倦鸟归巢、流萤沾露,幽暗的树林在夜色中若隐若现。这首诗围绕诗人秋夜江宿的所见所感展开,精选典型景物,笔触细腻入微,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秋江夜色,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字里行间,诗人复杂微妙的心境徐徐展露,深邃悠远的意境中,秋夜的清幽寒凉跃然纸上,尽显诗歌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夜的江面静谧无声,只零星闪烁着几处渔火微光。诗人于江舟夜宿,从沉睡中苏醒后,一幅澄澈安宁的夜景映入眼帘。想到自己多次被贬,官场充斥着黑暗与不公,内心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此诗,将种种复杂心绪寄托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秋江夜宿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秋江之上渔火稀疏,诗人起身看到残月微弱的光映照在树林上,波光中水鸟被惊动却仍栖息着,清冷的露水让流萤潮湿得无法飞起,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宁静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诗人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不加渲染地描绘出秋江、渔火、残月、树林等景象,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秋江夜景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夜江景的寂静与朦胧。烘托:“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开篇用稀疏的渔火、朦胧的残月、微茫的树林,勾勒出秋夜江景的冷清寂寥。这些景物共同营造氛围,烘托出诗人孤身江宿时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其独对秋江的萧瑟心境。反衬:以动写静。“波光水鸟惊犹宿”,诗人捕捉江水流淌波光闪烁,惊起水鸟却仍眷恋栖息之所的瞬间。水鸟鸣叫、振翅的动态,非但未打破秋江的寂静,反而更衬出周遭环境的静谧无声,如同投石入深潭,涟漪愈显潭水的深邃幽静,让秋夜江景的宁静愈发浓郁。反衬:以静写动:“露冷流萤湿不飞”,表面描绘流萤因露水湿翼而静止的画面。实则以静止状态,唤起读者对流萤于夜空闪烁飞舞的想象,仿佛能看见萤火在夜幕中明明灭灭的动态,以凝固的画面传递出灵动的气息,别具艺术张力。

3. 分段赏析

“寂历秋江渔火稀”,描绘清秋之夜,江面上渔火点点,渲染出清冷静谧的氛围。“起看残月映林微”,刻画一弯残月,朦胧月光映照岸边村落,宛如一幅淡雅宁静的水墨画卷。“波光水鸟惊犹宿”,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江中波光粼粼,流动的光影不时惊扰栖息的鸟儿,宿鸟偶尔发出鸣叫。这动态元素非但未打破宁静,反而以动显静,更增添了秋夜的静谧之感。“露冷流萤湿不飞”,以静写动,因露水沾湿翅膀,萤火虫停止飞行,看似静谧无声,实则暗藏生机。诗人凭借艺术想象,以记忆中流萤闪烁的画面为依托,使读者在无声处感受到流萤飞舞的动态美。整首诗中,渔火、残月、波光与流萤相互映照,层次分明,共同奏响了一曲清幽的夜之乐章。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白描手法贯穿全篇,独特之处在于笔致看似随性洒脱,却又细腻入微。诗人巧妙地将前两句的朦胧意境与后两句的清晰刻画融为一体。在物象呈现上,既展现了月下秋江的宏阔之景,又描绘了水鸟流萤的细微之态;同时,还将鸟的灵动、惊扰与虫的静谧、安然相互交织,在大小相映、动静相衬间,构建出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秋夜天色将明而未明时,江上特有的一种宁静、幽清的境界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浙江省儒学学会名誉理事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

# 此诗所表现的是江宿中所见的秋夜已深,天色未明时的一种境界。

江西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马雪松《明诗三百首详注》

# 这首诗句句写景:秋江、渔火、残月映怀,波光、水鸟、露冷萤湿,清幽寂寂,一种不染。

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全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顾大武《漫歌》

下一篇:明·明无名氏《京师人为严嵩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