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千里接云中":蓟门连接着千里外的云中,
"虏骑清宵警报同":白天黑夜常见报警的烟烽。
# 清宵:深夜。,虏骑:一作燧火。
"合阵几窥青海月":出击敌人,几次看到青海的月亮,
# 青海: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带,为古代争战之处。,合阵:战阵合围或相接。
"鸣鞭争下黑山风":呜鞭驱马,敌人也争夺黑山要冲。
# 黑山:此指今辽宁西南大凌河上游东岸(建昌县境)之黑山,南距山海关百余里,为古代兵争之处。,鸣鞭:挥鞭。
"残冬战士衣仍薄":寒冬将尽,战士的衣服仍很单薄,
"荒岁孤城廪欲空":内地歉收,边城的给养日渐虚空。
# 空:枉。,欲:将。,廪:粮仓,此指军粮库。
"南国十年输挽尽":十年来,南方的粮食收取已尽,
# 输挽:运输。,南国:南方。
"防秋诸将慢论功":边防将领,却漫无边际地请珊。
# 慢:一作漫,空,枉。,防秋:秋季防御北方民族骑兵南下。
1. 分段赏析
首联“蓟门千里接云中”,写蓟门与云中郡千里相连,勾勒出边塞辽阔的地理风貌与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后文描写战事埋下伏笔。“虏骑清宵警报同”中,“虏骑”指敌方骑兵,“清宵”点明清朗夜晚,“警报同”可见警报声四处传响,凸显边塞战事的紧张与频繁,开篇便营造出严峻的战争氛围,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边塞局势的危急。颔联“合阵几窥青海月”,写敌军列阵,多次窥探青海边的月色,“合阵”可见敌军的组织性,“几窥”则突出其频繁挑衅的态势。“鸣鞭争下黑山风”描绘敌军挥鞭催马,争相冲下黑山,“鸣鞭”从声响角度渲染气势,“争下”尽显敌军嚣张急切之态,“黑山风”以风的呼啸强化战前的紧张肃杀,将敌军来势汹汹的模样刻画得极为生动。颈联“残冬战士衣仍薄”聚焦戍边战士,残冬时节,他们的衣衫依旧单薄,“残冬”点明时节,“衣仍薄”道尽生活的艰辛,令人心生怜悯。“荒岁孤城廪欲空”写荒年之中,孤城的粮仓即将告罄,“荒岁”见年景恶劣,“孤城”显处境孤立,“廪欲空”则体现出物资匮乏的窘境,从战士生计与孤城供给两方面,凸显边塞的艰难处境。尾联“南国十年输挽尽”,言十年来南方为供应边塞军需,运输物资已损耗殆尽,“南国”与边塞形成空间呼应,“十年”见时间漫长,“输挽尽”凸显民生负担之重。“防秋诸将慢论功”则批判负责秋季防务的将领,仍在随意谈论军功,全然不顾战士疾苦与民生艰难,“慢论功”的“慢”字,暗含对边将不作为、只图邀功的讽刺,收束全诗,将对边塞问题的思考,提升至批判边将责任与民生关系的高度。
上一篇:明·尹耕《秋兴八首(其一)》
下一篇:明·丘云霄《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