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īng
shǒu
sān

朝代:明作者:尹耕浏览量:3
mén
qiān
jiē
yún
zhōng
qīng
xiāo
jǐng
bào
tóng
zhèn
kuī
qīng
hǎi
yuè
míng
biān
zhēng
xià
hēi
shān
fēng
cán
dōng
zhàn
shì
réng
huāng
suì
chéng
lǐn
kōng
nán
guó
shí
nián
shū
wǎn
jìn
fáng
qiū
zhū
jiàng
màn
lùn
gōng

译文

蓟门连接着千里外的云中,白天黑夜常见报警的烟烽。出击敌人,几次看到青海的月亮,呜鞭驱马,敌人也争夺黑山要冲。寒冬将尽,战士的衣服仍很单薄,内地歉收,边城的给养日渐虚空。十年来,南方的粮食收取已尽,边防将领,却漫无边际地请珊。

逐句剖析

"蓟门千里接云中":蓟门连接着千里外的云中,

"虏骑清宵警报同":白天黑夜常见报警的烟烽。

# 清宵:深夜。,虏骑:一作燧火。

"合阵几窥青海月":出击敌人,几次看到青海的月亮,

# 青海: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带,为古代争战之处。,合阵:战阵合围或相接。

"鸣鞭争下黑山风":呜鞭驱马,敌人也争夺黑山要冲。

# 黑山:此指今辽宁西南大凌河上游东岸(建昌县境)之黑山,南距山海关百余里,为古代兵争之处。,鸣鞭:挥鞭。

"残冬战士衣仍薄":寒冬将尽,战士的衣服仍很单薄,

"荒岁孤城廪欲空":内地歉收,边城的给养日渐虚空。

# 空:枉。,欲:将。,廪:粮仓,此指军粮库。

"南国十年输挽尽":十年来,南方的粮食收取已尽,

# 输挽:运输。,南国:南方。

"防秋诸将慢论功":边防将领,却漫无边际地请珊。

# 慢:一作漫,空,枉。,防秋:秋季防御北方民族骑兵南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兴八首(其三)》为明代诗人尹耕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组诗中的一首。诗中着力刻画边防战士不惧严寒、固守孤城、浴血拼杀的大无畏精神,“合阵几窥青海月,鸣鞭争下黑风山”两句,更显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气概,笔调沉雄壮阔。然而诗人并未仅停留在对边防的颂赞,在讴歌守边将士后,笔锋陡然一转,沉痛揭露那些空谈防秋的将领不顾士兵冷暖,肆意克扣军饷的乱象。循此思路推想,不难预见边防恐因这些将领的胡作非为而岌岌可危。全诗除豪壮格调外,亦弥漫着苍凉萧瑟的氛围,个中深意便不难体会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蓟门千里接云中”,写蓟门与云中郡千里相连,勾勒出边塞辽阔的地理风貌与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后文描写战事埋下伏笔。“虏骑清宵警报同”中,“虏骑”指敌方骑兵,“清宵”点明清朗夜晚,“警报同”可见警报声四处传响,凸显边塞战事的紧张与频繁,开篇便营造出严峻的战争氛围,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边塞局势的危急。颔联“合阵几窥青海月”,写敌军列阵,多次窥探青海边的月色,“合阵”可见敌军的组织性,“几窥”则突出其频繁挑衅的态势。“鸣鞭争下黑山风”描绘敌军挥鞭催马,争相冲下黑山,“鸣鞭”从声响角度渲染气势,“争下”尽显敌军嚣张急切之态,“黑山风”以风的呼啸强化战前的紧张肃杀,将敌军来势汹汹的模样刻画得极为生动。颈联“残冬战士衣仍薄”聚焦戍边战士,残冬时节,他们的衣衫依旧单薄,“残冬”点明时节,“衣仍薄”道尽生活的艰辛,令人心生怜悯。“荒岁孤城廪欲空”写荒年之中,孤城的粮仓即将告罄,“荒岁”见年景恶劣,“孤城”显处境孤立,“廪欲空”则体现出物资匮乏的窘境,从战士生计与孤城供给两方面,凸显边塞的艰难处境。尾联“南国十年输挽尽”,言十年来南方为供应边塞军需,运输物资已损耗殆尽,“南国”与边塞形成空间呼应,“十年”见时间漫长,“输挽尽”凸显民生负担之重。“防秋诸将慢论功”则批判负责秋季防务的将领,仍在随意谈论军功,全然不顾战士疾苦与民生艰难,“慢论功”的“慢”字,暗含对边将不作为、只图邀功的讽刺,收束全诗,将对边塞问题的思考,提升至批判边将责任与民生关系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尹耕《秋兴八首(其一)》

下一篇:明·丘云霄《残花》

猜你喜欢